头条揭密》智库预测台海将爆发危机 应积极应对灰色作战与封锁
大多数智库专家都认为中共目前还不具备武力侵台能力,但仍有可能在5年之内对台湾进行隔离与封锁。(图/Shutterstock达志影像)
在最近美台智库进行一项中共侵台评估中,大多数智库专家都认为中共目前还不具备武力侵台能力,但仍有可能在5年之内对台湾进行隔离与封锁,尤其是今年内可能出现与1995、1996年台海危机类似的军事演习。美国智库专家的研究更指出,未来各种军事演习、海空侵扰、网路攻击等灰色地带行动将成为常态,甚至升级至隔离封锁,因此强化应对策略将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这项由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与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合作的调查显示,多数专家都认为中共仍未能有效执行武力入侵台湾行动,但是未来5年内可能对台进行隔离与封锁。而从逻辑上来讲,军事演习、机舰绕台或跨越台海中线、网路入侵与讯息战等灰色地带行动如果能把台湾逼上谈判桌,就用不着隔离与封锁;若是隔离与封锁就能击垮台湾抵抗的信心,就用不着武力入侵。换言之,中共即使不进行武力侵台,仍会持续地以隔离封锁与灰色行动保持对台湾施压,这就成为台湾、美国及其盟友们必须积极应对的课题。
中共即使不进行武力侵台,仍会持续地以隔离封锁与灰色行动保持对台湾施压。(图/中国军网)
自2016年蔡英文担任总统以来,除了政治、心理、经济、外交的灰色地带行动逐步升级,还在军事上派遣共机频繁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军机军舰绕台巡航,到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时进行围岛的军事演习与导弹试射,军事威吓行动达到最高峰。此后军事威吓行动并未减少,共机跨越台海中线、军舰逼进台湾近海的成为常态。专家们认为,这些具有威慑性质的灰色地带行动并非单独作业,不只在政治、经济、外交上有协调行动,而且还可以视为另一项关键作为的预备动作。因此,中共灰色地带作为不能无视或毫无反应,必须有效应对,因为它必然是进一步行动的前奏。
CSIS的专家们认为,除了继续关注提高台湾的军事能力之外,同时也应有更积极的作为来对抗中共的灰色地带行动,否则会引来中共采取更大胆、更激进的措施。此外,如果对侵扰防空识别区或跨越中线的共机不采取战机升空等较积极的应对,将会令中共与台湾的民众甚至国际友人认为台湾已失去防卫的决心,或是已准备屈服于中共的军事压力,如此将鼓舞好战者动武的念头,也会降低国际友人对台湾的支持,反而印证了历史上「软弱招致入侵」的铁律。专家也同时建议,美国及其地区伙伴可以在台湾周边水域保持平静而持久的存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舰艇则持续通过台湾海峡,这些展示团结的作为对于军事冒进者而言是极有用的威慑讯号。
中共灰色地带作为不能无视或毫无反应,必须有效应对,因为它必然是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图/东海舰队)
中共若有愈见频繁的军事入侵展示,包括机舰绕台、模拟封锁、导弹试射或无人机骚扰,也应该看到美国向台湾提供应对这些状况的武器与相关训练。虽不必对中国的军事行动采取僵化的针锋相对式的反应,但确实也应该让共军在执行类似威慑行动时负担更多一点的成本或代价,以促成两岸间一种「趋利避害」的正向互动机制。
如果台湾没有对中共灰色地行行动有进一步应对,很可能就会升级到下一阶段隔离与封锁。布鲁金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迈克尔·奥汉隆(Michael O’Hanlon)发表以「封锁台湾」为题的研究指出,中共可能采用胡塞武装在红海使用的方式封锁台湾的对外航线,它不是彻底绞杀所有商船航行,以防止运送武器为由要求所有进出台湾的商船都要前往大陆港口接受检查。
虽不必对中共军事行动采取针锋相对式的反应,但也应该让共军在执行威慑行动时负担多一点成本或代价。(图/中国军网)
该研究指出,如果美国要打破此种封锁,大约需要一百艘国际联军的军舰组成一条台湾周边长达数百公里的航道来护航,当中可能还需要清理中共布放的水雷,这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美国或台湾将需要补贴商船的航运保险金,轮船可能要重新挂旗,并建立船只沉没后的赔偿机制,与补贴船员们冒险通过封锁区的战争津贴。
中共封锁台湾不会彻底绞杀所有商船航行,可能以防止运送武器为由要求所有进出台湾的商船前往大陆港口接受检查。(图/新浪网)
被提名为美国印太司令部下一任司令的海军上将塞缪.帕帕罗(Samuel John Paparo Jr.)坚称,美国可以突破中国的对台海上封锁,也只有美国具备这样的力量。但奥汉隆认为,美军可以打赢抗登陆战斗,但无法维持台湾的海运。宾州大学的菲奥娜.坎宁安(Fiona Cunningham)教授建议,反制中国的手段是对中国实施海上反封锁,但直接封锁中国大陆海岸线有触发核战争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或麻六甲海峡,但要6个月才能产生效果。
由学者专家极为分歧的意见看来,所有人对于封锁隔离策略的实施方式与成效有很大的分歧,根本无法预料会产生何种后果,显然还不是兵凶战危环境下可以采行的方案。在极为复杂的现代国际贸易环境下,这种建议恐怕也只能做为专家与学术人员的研究课题,如果要付诸实施,后果可能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