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開箱/試玩M4版iPad Pro愈來愈像MacBook 你該換它嗎?

▲今年推出、换上M4处理器的新款iPad Pro

说到iPad,在苹果由创办人、前执行长Steve Jobs于2010年1月27日首度对外发表,并且在同年4月3日正式上市的第一款iPad,当时会认为是一款萤幕比较大、无法拨接电话的「iPhone」,但是可以安装各类APP,借此使用各类功能,而苹果当时说明此项产品将改变过往的平板装置。

越来越像MacBook的iPad产品定位?

随着多年过去,iPad产品的变化除了变得更薄、尺寸也逐渐分化出不同规格,不仅推出更小尺寸,同时也提供更大萤幕设计,甚至后续更加入手写笔使用体验,而加上键盘配件之后,更让iPad机种变得更像是一台「笔电」。

不过,苹果在2018年的WWDC上强调不会将macOS与iOS作业系统合并,同时也在后续重申Mac与iPad机种分属不同产品诉求,更表明iPad在后续有诸多使用体验会与MacBook系列笔电重叠,但绝对不会有相互取代情况发生,反而更像是互补作用。

▲目前iPad的使用模式与MacBook越来越接近,但苹果对于这两款产品定位仍是不同

▲iPad目前与MacBook也能有高度连动性,例如透过「并行」设定将iPad当作延伸显示器,或是作为镜像输出使用,并且能透过「通用控制」直接以MacBook上的触控板、键盘操作两款装置

当然,这部份还是要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例如笔者平常以文字撰写、照片处理为主的使用情形,其实透过iPad就能完成,甚至更多以网页游览、影音播放或内容展示为主,需要更高频繁输入文字,或是处理更复杂内容时,才会改以MacBook机种进行相关操作。

而在当前iPad系列产品中,从最入门设计iPad到锁定顶规使用需求的iPad Pro,基本上都能提供「笔+键盘+平板」的使用体验,同时都能配合MacBook作为延伸萤幕或辅助「配件」使用,主要差异则在于处理器效能、萤幕使用体验,以及包含支援的手写笔与键盘配件规格差异。

▲搭配Apple Pencil进行手写、绘图已经成为iPad主要操作使用模式

▲透过iPad观看影片是相当常见使用功能

▲目前越来越多创作者也会直接透过iPad剪辑影片

▲配合本身搭载的相机系统亦可让使用者直接透过iPad纪录影像,并且直接用于内容创作

此次体验的新款iPad Pro主要换上运算效能更高的M4处理器,并且换成亮度更高的OLED显示面板,苹果更同步推出新款Apple Pencil Pro,以及对应新款iPad Pro使用的巧控键盘,借此让新款iPad Pro能有更进阶的使用体验。

率先换上M4处理器的新款iPad Pro

苹果在今年更新的iPad Pro,率先换上以台积电第二代3nm制程生产,容纳超过280亿组电晶体的M4处理器,其中配置10核心设计的CPU、10核心设计的GPU,以及强化设计的神经运算引擎,对比第一代神经运算引擎提升60倍效能,相比M2处理器在CPU效能提升50%,GPU效能更提升4倍以上,借此对应更多人工智慧运算需求。

▲此次体验的11吋iPad Pro

▲背面外观与先前版本没有太大差异,此次主要更新重点在于率先换上M4处理器

不过,为了在更薄机身维持稳定运作, 苹果在新款iPad Pro导入石墨导热层,并且透过机身背面铜质设计的苹果金属标志进行散热,强调比先前的iPad Pro在散热效率提升20%。

▲ 苹果在新款iPad Pro导入石墨导热层,并且透过机身背面铜质设计的苹果金属标志进行散热,让M4处理器效能可以更稳定输出

而率先在iPad Pro换上全新M4处理器,不少看法认为是为了接下来的「Apple Intelligence」服务作准备,但笔者看法更着重在内部散热空间更具挑战的iPad Pro放入效能更高处理器,其实是为了凸显不少在iPad Pro上的应用服务需要更高运算效能,例如影音剪辑、内容创作即时渲染等,借由更高运算效能的M4处理器将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运算工作,并且在轻薄机身内维持电力输出平衡。

是否因应「Apple Intelligence」服务作准备,不能完全说没有,但苹果主要目的应该不是在此,毕竟接下来即将推出的iPhone 16,或许才是能更进一步完整发挥「Apple Intelligence」服务的装置。

萤幕部分,则是换上名为Tandem OLED的Ultra Retina XDR显示萤幕,透过2片OLED显示面板叠合,借此让萤幕显示亮度提升,同时也能对应更精准的控光表现,标榜能对应1000nits亮度表现,以及高达1600nits峰值亮度,而苹果也标榜借由奈米等级的玻璃表面材质,让专业用户能以抗光涂层降低萤幕反光干扰问题。

至于取消原本使用Mini LED显示面板,改以2片OLED显示面板叠合的作法,苹果给出答案是为了进一步让机身变得更薄,同时也能让萤幕亮度提升至1600 nits,另外也能对应更纯净的黑色表现,另外改为OLED显示面板也能让整体电池使用时间延长。

▲换上OLED显示面板让新款iPad Pro变得更加轻薄,机身重量也变得更轻

跟新款iPad Air一样,新款iPad Pro同样将1200万画素视讯镜头移到萤幕长边上侧,借此对应更自然的视讯通话体验。

随着换上OLED显示面板,新款iPad Pro也借此让机身厚度大幅下降,在11吋版本厚度降低为5.3mm,12.9吋版本更减少为5.1mm,标榜比苹果过去推出的iPod nano还要轻薄,成为苹果有史以来最薄产品。

全新巧控键盘更方便使用,但无法用于旧款iPad Pro

配合此次iPad机种更新,苹果也宣布推出针对新款iPad Pro推出的全新巧控键盘,其中让键盘排列、功能与MacBook机种相仿,甚至配置具备触觉反馈、操作面积更大的触控板,另外也加入能更方便控制萤幕亮度等功能的快速键设计,键盘框体更改为铝合金设计,因此让整体重量会变得稍微重一些,但质感也增加许多。

▲此次配合新款iPad Pro更新的全新巧控键盘,让触控板面积变得更大,键盘上方也加入功能按键配置,使用角度也重新做了调整,使其操作更为便利

▲一样是透过iPad Pro背面的聪颖接点连接巧控键盘,但由于磁吸位置做了改变,因此新款巧控键盘无法用在旧款iPad Pro,甚至是新、旧款iPad Air

但基于机身厚薄情况有差异,加上磁吸位置有改变,因此全新巧控键盘无法用于旧款iPad Pro,另外也无法用在新、旧款iPad Air,这部份要特别留意。如果有不同使用需求,其实也可以参考罗技目前针对新款iPad Pro推出的保护壳配件。

新款Apple Pencil Pro

新款Apple Pencil Pro可分别对应新款iPad Pro与iPad Air,整体重量为19.15公克,其中搭载全新感测元件,可对应双指压按呼叫功能面板、连点两下等操作手势,并且可透过内建陀螺仪元件侦测手写笔使用角度,并且透过触觉反馈让使用者透过笔触感知书写操作结果。

▲可对应新款iPad Pro与iPad Air使用的新款Apple Pencil Pro,主要新增全新感测元件,可对应双指压按呼叫功能面板、连点两下等操作手势,并且可透过内建陀螺仪元件侦测手写笔使用角度,并且透过触觉反馈让使用者透过笔触感知书写操作结果

▲新增加的笔身压按操作功能可在不同应用服务对应个别操作功能

跟第二代Apple Pencil一样,Apple Pencil Pro也能对应磁吸固定在iPad Pro或iPad Air机身侧面,并且透过无线感应方式充电,另外也一样支援笔触悬浮功能,另外也加入支援 苹果寻找 (Find My)功能。

到底该选择iPad Pro还是MacBook?

当购机金额来到新台币35000元左右起跳价位,不少人应该会开始构思应该选择有更大萤幕、更方便以键盘、触控板操作的MacBook Air,或是MacBook Pro,还是选择可结合Apple Pencil手写、萤幕触控与键盘操作,并且方便随身携带的iPad Pro。

以笔者本身想法,iPad系列机种一直都有对应多元操作的使用特性,加上方便随身携带使用特性,另外也有丰富的App Store上架应用服务、游戏内容支援,其实是不少人使用选择。

而MacBook近年借由换上Arm架构的Apple Silicon处理器设计,因此在不牺牲效能情况下,使得电力续航时间大幅增加,摆脱过往带出门使用会有电力焦虑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依循传统笔电使用设计,主要透过键盘、触控板进行操作,萤幕也未如市场传闻加入触控功能,整体上比较适合需要长时间输入文字等操作,或是对应运算效能更高的工作需求。

不过,即便电力问题获得改善,目前因为采用Arm架构,加上苹果目前市场策略,使得在MacBook上的游戏内容、应用服务也越来越丰富,但在使用直觉性、方便携带性依然不比iPad,甚至iPad还能透过Apple Pencil进行更细腻的手写绘画操作。

因此从整体上来看,iPad在使用上较有弹性,同时也依照使用需求区分iPad Pro、iPad Air、iPad与iPad mini,而此次介绍的iPad Pro则是提供最高效能输出,同时也对应更完整的「笔+键盘+平板」使用体验。

但两者其实还是可以协同使用,例如以iPad作为MacBook的延伸萤幕,或是透过苹果装置连动功能,让iPad结合Apple Pencil使用特性能加快MacBook上的工作效率。以笔者为例,出差时作为外接萤幕使用,或是平常签署书面合约、绘制内容所需配图、辅助剪辑影片,或是工作之余关看影片等,都是iPad不可或缺使用功能。

怎么挑选?

新款iPad Pro提供太空黑与银色款式,储存容量从256GB起跳,最高可对应2TB容量规格。其中,额外搭载奈米等级玻璃表面材质萤幕版本则仅在1TB、2TB储存容量版本提供,若是选择256GB或512GB储存容量则未有此规格选项,此外在11吋及13吋萤幕版本也各自提供Wi-Fi 6E,以及5G连网规格版本,11吋版本的台湾市场售价会从新台币34900元起跳,13吋版本则从新台币45900元起跳。

以实际需求来看,若个人偏重以iPad工作、创作为主,同时有执行效能与对应更进阶功能需求,例如剪辑复杂影音内容、对于萤幕显示色彩有高度要求,建议可以考虑iPad Pro,并且针对个人使用偏好挑选11吋或13吋版本。

而如果只有一般常态使用需求,苹果目前在新款iPad Air也开始额外提供13吋版本,让有大尺寸萤幕使用需求,但不需要iPad Pro等级效能的使用者有更多选择,同时iPad Air也相当适合希望有更轻盈随身携带使用需求,并且具有一定运算效能的使用族群。

至于以学生学习课业、一般日常娱乐使用为主的情况,其实标准款iPad就能符合不少人的使用需求,在第10代iPad也开始换上全新框体设计,并且加入更多配色选择,其实也更适合喜欢活泼色彩的用户族群选择,但处理器运算效能自然就主要对应基础使用需求,可能较不适合用在剪辑复杂素材内容的影音创作等使用情境。

《原文刊登于合作媒体mashdigi,联合新闻网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