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宝 中原首现贵族葬器玉温明
洛阳西汉大墓出土罕见葬器「玉温明」,图为考古现场。(取自新浪微博@放风筝43785)
「温明」这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器物,在中原是首次发现。(取自新浪微博@放风筝43785)
出土若干圆形玉璧、带孔玉片和金丝等,近日被考古人员证实属于独特的古代葬器「温明」。(取自新浪微博@放风筝43785)
河南省洛阳市一座西汉大墓出土的若干圆形玉璧、带孔玉片和金丝等,近日被大陆考古人员「验明正身」,证实属于一种独特的古代葬器——温明。这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器物,在中原地区为首次发现。
「温明」即温暖明亮之意,汉代讲究事死如生,除了衣食住行,人们还希望将人世的光明和温暖带入死后的世界,所以用玉璧、铜镜等在当时象征光明之物来制造器具,戴在死者头上。
最早记载于《汉书》
关于温明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霍光传》。西汉权臣霍光死后,皇帝和太后「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规格极高。根据描述,温明形状像一个方形的桶,里面带有铜镜,其中一面开口,罩在死者头上。
温明作为葬具来记述,东汉人服虔的解释是:「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殓并盖之。」《后汉书》中未见,《三国志‧魏书》中有一处,《晋书》、《魏书》、《南史》、《北史》中多见。记载最晚的是在《旧唐书》中。
「西汉时期有在死者面部放置玉覆面、七窍塞及温明的葬俗。根据散落在死者头部周围的玉璧分布位置及带有穿孔方形玉片,我们推测有可能是玉温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主任薛方表示。
洛阳这座西汉大墓,出土随葬品种类丰富且等级较高,此前曾出土过一件装有约7斤液体的青铜壶,液体被证实为矾石水,即古人眼中的「升仙药」,备受世人关注。随着主墓室整体搬迁至实验室继续清理,温明这件葬器也逐渐被揭示出来。
墓主生前社经地位高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西汉大墓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潘付生说,「最初在棺内发现圆形玉璧、带孔玉片和中央有一面铜镜的玉璧时,我们认为仅仅是一些随葬品。」这些玉璧集中在墓主头部以及胸腹部位置,排列比较整齐,虽然有些疑虑,但结合罕见出土物等独特现象,就认为这可能只是墓主独特想法的表现。
也有人推测它们是散落的温明部件。由于带孔的玉片方正平整,不太可能是玉覆面,而且四角带有孔洞,应该是用来编织在一起。但因为没有发现线或绳,研究人员一直不敢确定。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在墓主头部位置发现大量金丝,疑问也就被打消。
「那些玉片通过金丝编织在一起,覆盖于温明表面,就组成这个玉温明。」潘付生表示,温明多出现在江淮之间及连云港、青岛等地,大陆发现温明的汉代墓葬极少,玉温明尤其罕见,在中原地区属首次发现。
「温明是规格很高的葬具,玉温明更少之又少,墓主生前应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雄厚资产。」潘付生表示,这个发现令墓主身分更加扑朔迷离,最早推测他是郡县一级的官员,后来因「仙药」等特殊随葬器物推测他是方士,现在看来他可能不太遵循礼制。
目前,这座大墓主墓室的考古仍在进行中,有望为研究西汉中晚期高级贵族的生活习惯、埋葬习俗等提供更多实物材料,墓主人身分也有待进一步求证。
小灵通 温明
古代丧葬礼具的一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汉广陵国以漆器制作的丧葬用具。从现有的出土状况来看,仅限在江淮之间及连云港等地,是一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器物,形状如倒置的方桶,由四面组合而成,侧板上有马蹄形缺口,背板有方孔,顶板盝顶式,顶、侧内面皆嵌铜镜或琉璃璧。装饰手法有多种,包括素面、彩绘与粉彩,或贴金银箔并有镶嵌。纹饰的题材广泛,除云气纹、云纹外,还有四神图案。据文献记载,温明是皇帝、王侯、大臣和高级贵族使用的葬器,但也有考古发现是中下阶层地主用的。(王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