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台语之美 飙粗口不是爱台湾

(图/本报系资料照)

日前某位立委坚持用台语质询国防部长,再度引起社会对语言使用的关心。虽然该位立委台语讲得非常「辗转」,尤其曾在「大港开唱」活动大飙粗口,引起年轻人的同声附议拍手鼓噪,但是这样使用母语就是爱台湾吗?

我知道很多很有台湾心、台湾情的人一直不谅解国民党过去的独尊国语,罢黜台语、客语、原住民语的语言政策;不能忘怀小时候因为讲方言被罚站,被贴着狗标,被罚钱的不愉快回忆。现在变本加厉,什么都要讨回来。但看到这种口口声声讲爱台湾,却在做些蠢事,又飙粗口的现象,令人难以苟同。

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度量衡、货币都是沟通的媒介。单一的标准令人较容易掌握,不会无所适从,产生所谓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思考运作、评估、监督,各式各样附加进去的成本,是资源有效率运用的障碍。选择一个有效率的语言当成沟通工具就很重要。

更重要的,人的时间有限,1天就是24小时。小学生现在要学一大堆的小地区知识,例如巨细靡遗的台湾原住民历史,实在浪费时间。语言的学习,除了中文,应广泛学习世界主要的通用语言。在瑞士,一个人能精通好几国语言。台湾没有那个环境,应是每人依自己兴趣而学习一两种外语,让自己国际化,也让台湾更走得出去。

然而,判断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关键就是精致的文化。其包含着真、善、美,是努力的结果,是历代筛选累积后的产物。随便、粗俗的东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精致的文化表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反复吟诵的诗词、流传千古的小说及令人陶醉、天籁之音的歌曲。

中文字很神奇,我们的用字从到汉代以后,笔画以曲线为主的小篆逐渐被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的隶书取代。之后唐代的隶书再演化成楷体或行楷,迄今几乎一模一样。但是西方莎士比亚时代(明朝中叶万历年间)的英文跟现代英文差别非常大,遑论更早之前的中古英语或古英语。可是汉唐留下来的文字,基本上我们大都看得懂。

有趣的是,古文、诗词用台语、客语来吟诵,可以更有韵味。这是值得学方言的一个理由。根据杨雄《方言》的记载,今之闽南语在两千年前是河南一代的方言。而闽南语的文读,即黄俊雄布袋戏人物的念白,就是承袭汉朝以前的官话,在古代称为雅言或通语。

但古代的雅言为什么今日却偏安东南,落脚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呢?答案就在晋朝的永嘉之乱,中原人士受不了连年的战乱,渡过长江南迁闽南。《三山志》有「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见证此南迁的历史,八族即林、陈、黄、郑、詹、邱、何、胡。

现在我们讲的国语或大陆的普通话,大多是北京地区的发音。而该地区因为古来受朝代兴替、人口迁徙影响,胡汉语融合,文言古音的保留不多。反而是避难南迁的闽南语、客家话中的文读音保留了大量的古文音。这就是诗词用台语、客家话念来更有韵味的原因。方言甚至也成了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我有个彰化乡亲,陈世明博士,从小家族注重汉学教育,他本来念商科,后读了资讯博士。工作之余,研究台语汉字。他用电脑把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甚至明代《三言二拍》等的古典白话小说,去找出正确的台语汉字。

从他的研究中,依同义复词、倒装词的各项理论找出台语正确的汉字,表达出来的台语是优美、高雅的。很多大家在KTV歌词看到乱填的字是错误的。我觉得能够这样的深入挖掘台语的美,而不是飙粗口,才是真正的爱台湾。(作者为中信金融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