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更需要两岸融合清单
旺报社评
一年一度的两岸企业家峰会,克服疫情和两岸政治氛围不佳的影响,以台北─厦门视讯连线方式举行。尽管会前陆委会的「提醒」显得小家子气,会中双方对「两岸经济谁依赖谁」产生争论,但这场峰会仍算是异常艰难的两岸关系现况下,两岸高层彼此释放善意、互留余地的表现。
此次企业家峰会有两个亮点,代表了两岸之间善意仍存:一是海基会代理董事长许胜雄以台湾企业家身分出席峰会,在如此敏感情势下,许胜雄与会应获得我方层峰首肯,陆方亦未表达异议。二是汪洋、刘结一的峰会发言大谈融合发展、经济互利,政治味道较淡,仅汪洋提及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过去动辄点名民进党、痛批台独的狠话,完全没有出现。
迹象说明,民进党政府认定,企业家峰会属于两岸「有意义对话」范畴,而不是国共论坛、海峡论坛等这类统战平台,两岸高层有默契、小心翼翼地维持这一平台的运作。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大陆武统思潮已从网路舆论「倒灌」至智库、菁英乃至决策层,台湾的反中民粹时有肆虐,但两岸最高层仍然冷静务实。两岸谋和,求稳优先,这是所有理性决策者都深知的道理。
相比之下,大陆内部近来不断维持「台独清单」话题的热度,却更加值得关切,其影响也需要谨慎评估。从近期大陆学者频频的放话,透露了一些具体细节,跟一个月前只是媒体捕风捉影式的放话已有很大不同,说明大陆内部的研究工作已经成型,未来可能仿照《港版国安法》透过人大推动立法。
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中国人民大学涉台学者王英津最近刊文透露的内容:台独清单是慎用非和平手段的情况下,透过和平的司法手段打击台独的新举措;台独清单意味着将「顽固分子」和台独追随者、台湾普通民众区分开来;列上清单的「顽固分子」可以「戴罪立功」减免处罚;台独清单是2005年《反分裂法》之后又一「重大举措」。
由此看来,大陆的台独清单立法工作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从广义的两岸和平角度看,北京没有因短期内的选举结果或民粹所动摇,轻率放弃和统路线、转向武统台湾,而是以「精准遏独」、不针对台湾民众的方式尝试新做法。不过,两岸政治体制悬殊,双方社会心态和民意民情有很大不同,大陆制定台独清单应充分考虑现实情况,避免产生反效果。
台独清单究竟只是政治震慑,还是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惩处?如果是前者,在实务上不仅意义有限,后遗症可能更大。首先,正如不久前「施正屏事件」已打击两岸学术交流,台独清单可能让台湾「两岸和平派」、「交流派」反受打击,更难立足。其次,在民进党执政下,台独清单对绿营政治人物而言,不但不具震慑效果,反而会带来光环效应,苏贞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原本可能下台,台独清单新闻传出后,反而让蔡英文投鼠忌器。此外,北京若想模仿美国「长臂管辖」式制裁清单成员,而台独正是倚仗西方资源才得以生存发展,西方国家是否愿意配合制裁,是否因此产生大陆与国际社会的更大嫌隙,又是个大问题。
另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若台独清单决策过程始终处于台面下、秘密化,反而会让两岸民粹陷入更极端的猎巫狂欢,打击面不仅没有缩小,很可能伤及无辜。例如最近独派媒体人彭文正追查蔡英文学历问题、为中天新闻声援,和王又正同台出席节目,很快就有大陆激进网民指责王又正是台独分子。这种莫名其妙的指责中伤,以及有心人的挑拨操作,势必随着北京将台独清单正式提上议程而有增无减。
不少人最近已经注意到,民进党透过煽动反中、压制异见的鸭霸执政,已经出现破口,这说明台湾社会及民主制度仍有自我调适、纠错机制。因此,愈是这个关键的转折期,大陆就愈要冷静处理台独清单议题,多听听台湾社会的建设性声音。最重要的是,两岸和平终究是有赖于台湾社会的内生力量,而这又取决于两岸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大陆「融合清单」拉的愈多,两岸和平发展、和平融一的前景就愈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