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台湾不缺席

社评

大陆国台办与台湾统派团体在南京举办研讨会达成六点共识,着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与两岸关系相联结,却忽略台湾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过程中,曾经扮演的角色。此处虽有留白,但并不遗憾,反而给两岸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台湾经验究竟为何?

中国式现代化的台湾经验

去年召开的中共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上升至意识形态论述体系的最顶端。过去,大陆官方常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是表、社会主义是里,如今「中国式现代化」虽未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陆也绝对不会放弃中共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更大、格局更高,对于台湾而言,也更具有「参与感」。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包容性,是因为现代化是全球格局的发展论述,社会主义则具有东西阵营划分的意味,北京既然有意领导全球治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与国际普世价值接轨。淡化社会主义,并非放弃一党制,而是将原本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以党领政体制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衔接,进而转移到「中国式」的涵义之下。

既然如此,台湾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有责任总结出在地实践、台湾经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架构:首先,台商台资是40多年来大陆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贡献者,大陆网路媒体曾报导,大陆外汇收入最高的前10大企业中,台企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同时,台商投资大陆的经济成果也外溢为政治效应,台湾人源源不断赴大陆发展兴业、安居乐业,成为维系两岸交流与和平稳定的纽带。

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两岸发展道路不同,台湾在中华文化基础上,采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其政经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一个探索,有成就,也有失败。厦门台商回忆,习近平早年在福建工作,对新竹科学园区的发展非常有兴趣,读了不少台湾出版的书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到,台湾政经发展模式对大陆的吸引力。如果没有蒋经国时代一批精通中外技术官僚的高瞻远瞩,今天台积电「护国神山」根本无从建立。

台湾对大陆的「中国式现代化」应享有发言权,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两岸制度迥异、冷战期间分属不同阵营,国民政府迁台70多年来,得益于与欧美现代化模式对接,台湾得以融合中西方的优势,兼具东方之勤奋智慧与西方之自由开放,锻就台湾经济起飞与政治民主化的东亚奇迹,台湾人均所得在世界名列前茅,有资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范本。

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蒂固

其二,两岸政治制度不同,大可相互借鉴,为中华文化现代化摸索出最佳路径,如今却有人企图将制度之争变成统独之争,令人扼腕。所幸统独之争只是每逢选举炒作的议题,走进台湾社会就可以看到,中华文化根深蒂固,年轻人乐于接受大陆网路时代的「新形态文化」。两岸若能在中华文化的共识之下尊重制度差异,台湾社会努力走出反中民粹政治,台式民主有资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股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中共的统战口号,而是两岸的共同资产,台湾有资格、也有实力参与「中国式现代化」或「中华现代文明」的构建。大陆也不应单方面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或以此否定70多年来台湾政治经济发展经验,而应该鼓励两岸有识之士更深层次探讨相关议题,达到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相互欣赏、相互借镜的效果。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两岸在永续和平发展的稳定环境之下,透过大交流与大融合,超越政治分歧、尊重彼此差异,而能以融合方式构建现代性中华文明的新形态,真正从文化层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当务之急是,两岸执政者应该更加开放自信,支持两岸学者、学生、基层交流双向恢复,让两岸民间更直接、更坦承地对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