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以市场机制回应产能过剩假议题
社评
4月以来「产能过剩」突然成为全球性争议问题,更成为大陆对外贸易侵略的代名词,美财政部长叶伦、国务卿布林肯访中,都指控大陆廉价输出电动车、太阳能面板、锂电池等,打乱国际贸易秩序、危及全球经济发展。德国总理萧兹访中,也不讳言对大陆产能过剩与政府补贴的不满。只是,德国不打算采取增加关税及限制进口等保护主义作法,而强调应以加强彼此经贸与投资合作,来化解双方歧异。
德国加强投资 化解歧异
不只萧兹如此,德国企业也持续以具体行动表达他们与陆企合作的决心。在萧兹访华前几天,德国汽车巨头福斯先一步宣布,将扩建其位于安徽省会合肥的电动车生产及创新中心,总投资规模预计高达25亿欧元,同时也将加强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型电动车款,借此抢占大陆市场商机,扩大市场占有率。
福斯加码投资大陆并深化与陆企合作,并非个案,2023年德国对大陆直接投资119亿欧元,年成长4.3%,创下历史新高。对比同期间大陆整体外人直接投资金额年减8%,德国企业对大陆经济与市场仍具一定的信心。换言之,德国企业对大陆产能过剩说不以为然。
逻辑不难理解,所谓产能过剩,代表供过于求,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只能透过低价倾销消化库存。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当市场存在严重供过于求,外资没道理会继续加码投资。以电动车为例,外界批评大陆产能过剩破坏全球电动车生态系,多集中在国家补贴与低价倾销这两个面向。但所谓政府补贴,各国皆然,更何况美国还在大力补贴电动车,大陆却于2022年底终止长达13年的电动车购置补贴政策。
关于低价倾销问题,根据WTO定义,系指在相同销售时期与贸易条件下,某项产品出口价格远低于其在国内销售价格,且对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才会构成倾销行为。问题是,大陆外销出口的电动车,售价比国内贵,并不符合倾销定义。例如比亚迪的同类型车款,欧洲售价平均比大陆高出三分之一,就是绝佳例证。
指控低价倾销 不符事实
更不用说,以全球对电动车的需求来看,大陆电动车的生产与出口,要面对的不是过多,而是不足的问题。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电动车销售占整体汽车比重将超过20%,未来10年电动车需求仍将持续飙升。IEA推估,如果各国正在执行的电动车政策规划不变或是更为积极,203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会比2022年高出4倍以上。
换句话说,如果认真面对气候变迁问题,要让电动车完全取代传统燃油车,拥有物美价廉优势的大陆电动车,产能势必得全面开出,才能跟上需求,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这也不免令人好奇,当前欧盟及美国刻意针对大陆电动车展开的反补贴与国家风险调查,压根不是基于经济与产业因素考量,而是出于政治目的。
对此,即使大陆站得住脚,但为避免纷争扩大,还是得理性回应国际的质疑。作法上,除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透过国际经贸正常管道来为自己发声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透过产品或服务创新与技术提升,也就是习近平口中的新质生产力,来拉高整体产业附加价值。一旦产品品质或附加价值可以全面拉升,自然就不会落入低价竞争的模式与思维。
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成功,附加价值提升,国家补贴或市场干预的必要之恶就该退场,就如同电动车购置补贴。就经济长远发展来说,市场机制比政府干预更令人信服与安心。若追求以经贸与投资合作化解国与国之间的认知分歧,正如萧兹访华时所表达的看法,市场机制的力量更为重要,也更能发挥关键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