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车市不能只靠降价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在经历“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后,进入年底冲量保业绩阶段。最近,北京、上海、成都等主要销售市场的信息显示,车企纷纷采用一系列促销手段,包括直接降价、现金抵扣、金融贴息、保险补贴、保养补贴、牌照补贴等花样繁多的“明降”“暗降”方式,降价车型既有一般车型,也有热门车型,平均降价幅度不小。
本次降价促销,按照不同的类别对比价格变化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合资车的平均降价程度大于国产车,进口车降价力度并不大,燃油车的平均降价幅度高于新能源汽车。按照价格来看,高、中、低端车的降价幅度依次减小。另外,本次降价主要发生在乘用车领域。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5万辆和28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6%和9.5%;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49.6万辆和24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和6.6%,促销压力不小。
降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与市场行情有关。汽车作为消费品的本质导致其具有可替代性,市场有效需求下滑,即使在销售旺季也未能大幅提升销量,厂商为尽快扭转销售局面,很容易采取较为激烈的促销手段。另一方面,目前汽车厂商加速了新车型迭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显著。为抢占市场份额,不少汽车厂商甚至针对热门车型使用降价促销手段。同时,部分厂商尤其是中小厂商,拥有的产品系列和车型并不丰富,因此在降价促销的市场氛围下采取了“跟随”战略。
降价促销对于车企最直接的影响,是压缩了利润空间。合资车与国产车相比,国产车的利润空间原本就小,如果继续降价促销,对相关车企的盈利能力和空间将是不小的挑战。如果主力车型降价幅度过大,也会对品牌的市场口碑产生负面影响,会降低消费者认可度。“以价换量”对不少车企来说可能是短期销售行为,有助于去库存,但对于不以去库存为主要目的的厂商来说,降价就可能影响其生产、资金以及市场营销成本投入等。
对消费者而言,他们会享受到优惠价格、附加价值和服务等,选择车型和服务的主动权也会提升,却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附加的远期服务承诺有不能兑现的风险,相关服务可能得不到有效保障。
车企的战略和行为对汽车市场的繁荣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国产车的市场份额逐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市场占有率、出口规模等均得到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以及企业的审时度势。长期来看,要稳定并兴旺汽车市场,车企要加强产品的持续创新和迭代,调整优化销售渠道,坚持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建立良好的市场口碑,做好车型的精准市场定位。还应适时调整战略布局,优化产品线和市场结构,新能源汽车厂商应继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利用自贸试验区等重要平台提升整车出口效率。企业还要改善营销策略、模式和渠道,降低营销成本,更专注于满足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密切关注汽车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加强市场监管效率,及时惩处不当的价格竞争行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卢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