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杜甫诗卷》
史上最为深远的书学源流是二王体系,王铎对二王有著特别的偏好,不但推崇二王,且以“先祖”称之,常于临帖之后,题上“临吾家逸少帖”,以示文化血缘的正统与骄傲。十三岁开始临习《圣教序》、《兰亭序》,浸淫其中且出类拔萃,尝自谓。“临王三年,字字毕肖”,得王羲之的劲健风骨,取王献之的飘逸体势,王铎留下一段著名的跋:“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除此,还涉猎王氏一门涣之、操之、凝之、徽之等,王铎特别推许“徽之书法,温润绵密,有远水流烟之致”。
数十年间,遍临魏、晋、唐、宋、元、明名家书迹,诸体悉备,博涉多优,集其大成,从法帖和学古入手,认为“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主张“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就是学古要得其神韵与意趣,然后融会贯通,自出新意,所以更强调“学古不师古师心,罔臻于成”。
王铎 草书《杜甫诗卷》 尺寸:27.5×197cm 材质:水墨绫本
释文:游修觉寺。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后游。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蕃剑。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风尘苦未息,持汝奉明王。装裱:手卷题识:丙戌八月偶临皋老公祖斋,书子美作。时同淄川带入。王铎。周伯鼎书签:王觉斯书,己丑(1949年)暮春得于青岛。伯鼎署。鉴藏印:伯鼎珍藏秘玩、至德周氏晓书楼考藏书画出版:《书法丛刊》2005年第1期,文物出版社。
在王铎供职翰林院期间,内府大量的珍贵碑帖,唐宋元明书画真迹,他随时可以观览、临摹,此一机缘,为其能成为大书家,创造良好环境。临帖以《淳化阁帖》为主,另有绍兴米帖、绛帖、潭帖、大观帖、太清楼帖、宝晋斋帖等。王铎对“阁帖”中上至帝王下至群臣,无所不摹,主张“书法贵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王铎临古的功夫,“如灯取影,不失毫发”,达到精微至极的地步,学法乎上,楷书师法钟繇的古雅幽深;又学颜柳的笔力洞达,大气俊逸;再取苏、 黄、米尙意的妙境,尤其醉心于米字八面出锋,笔势凌厉,恣肆奇险,沉著痛快,极富雄强之势。
他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钦羨之情,溢于言表。王铎对米字的率意天真和创新精神心领神会,通过米芾而上溯晋人,终于找到一条终南捷径,领悟二王书法的内在规律。他曾自负表示:“吾临帖善于使转,虽无他长,能转则不落野道矣,学书三十年,手画心摹,海内必有知我者耳。”王铎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博采众长,取精用宏,而且王铎自订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王铎一生临帖不辍,其寓临于创的探索精神,如他所言:“须有登吾嵩山绝顶之意”的自我转换,正是“看其五十自化”的关键,从而表现出喷薄的力量,生命的锐气。
王铎此卷,兴会淋漓,奔腾驰骤,一气呵成。轻重徐疾,大小枯湿,对比呼应,自然成趣。仿佛风过闲庭,缤纷满地,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是其书道大成时之佳作。说明:1.王潆(明末清初,生卒年不详),字带如,号柏村、愚谷,室名四虽轩,山东益都人。仕太仆寺少卿。益都和淄川相邻,推见王铎将其籍贯误书为“淄川”,被王潆指出,故删去。2. 郑先庆(明末清初,生卒年不详),黄冈人,字亦庆、公怀,号青崖(当作”肯崖)、临皋渔人,室名书带草堂。博学多才,有《渔舟集》。3. 周伯鼎(1903-1981),本名震良,字伯鼎,安徽至德(今东至)人,清末两广总督周馥之后人。山东工学院教授,著名收藏家、书法家,尤精于鉴别古代法书,曾捐赠多件藏品与山东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