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任/别把他人苦难当做惜福教训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阿根廷分会的义工里奥斯(Migue Rios),在脸书分享一名位在波萨达斯(Posadas)的贫穷女童,在摄氏38度的高温下跪在地上舔积水解渴。(图/翻摄自Migue Rios脸书)
日前有则外电报导,没有引起国内舆论太大的关注,但据说在国外却引起非常多人的关切。该则外电是介绍一张拍摄于阿根廷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孩,貌似高温炎热太过口渴,竟趴在地上喝积水。
每当类似旁观他人苦难的新闻报导出来,总会有种舆论是「感恩自己过得很幸福」,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接着便提醒自己或身边的人要珍惜所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台湾发这则外电新闻的媒体小编,在粉丝团上的短评,正是「感恩自己过得还不错」。
以前,我就很厌恶这种拿别人苦难,做为提醒自己或孩子要惜福的教训;华人世界流传很广「三世因果论」中,也有些类似的情况存在(例如要是不惜福,以后就会变得跟非洲的孩子一样没饭吃)。然而,当看见别人正在受苦,不该只用来提醒自己现在有多幸福好吗?因为当初拍摄这张照片的记者,不只是拍了照片而已,也不只将照片传送出去而已,还用实际行动帮助了那个女孩,并且呼吁更多人加入关心类似情况的孩童。
我们该在别人承受苦难时,看见自己的责任,反思自己有什么能力能略略改变这样的不幸现象。也就是说,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去做些什么,去推动世界朝更美好、更公平的目标改变。
最近适逢圣诞节,在西方,圣诞节不只是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更是一个充满爱与分享的节日。所以在西方社会里,每到圣诞节,一定会有应景的故事创作或电影上市,主旨一定是鼓励并倡议爱与分享。像是狄更斯的短篇小说《圣诞欢歌》,讲述一个原本吝啬又小气的守财奴,因为圣诞夜碰到三个精灵让他幡然悔悟、改变性格,转变成为乐善好施的大善人。而这部小说也被被好莱坞翻拍过无数次。
这些故事都在在提醒我们:有余的人要站出来分享自己的有余,帮助那些仍有欠缺和不足的人。如果看见苦难的人,只会回头要自己或孩子惜福,如果只把别人的苦难,当成提醒自己不要沦落的警惕,那不但是在消费他人的痛苦,更是二次伤害。
的确,社会上有些人会利用同情心,假装贫苦骗走我们的金钱。然而,若是因为少数的骗子而不再良善、不再乐于助人、不再分享,我以为那不过是给自己停止帮助他人找的借口罢了,还不如大方承认自己就是不想帮助人。
幸好,社会上并非总是只有看见他人苦难,而庆幸自己幸福的声音,还是有很多乐于助人的人。像是辛苦赚钱、努力捐钱的菜贩陈树菊、提供10元自助餐给穷苦人的庄朱玉女阿嬷,甚至看见新闻中有人落难就出钱、出力帮忙的热血乡民,抑或是看到网路分享某个深夜还不能回家,只为帮家人筹措医药费的小摊,就冲去以新台币帮忙「下架」的网友……
▲卖菜赚辛苦钱的陈树菊,却大方捐款济贫、助学校建图书馆,她的善行还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我知道,我们的社会有更多人乐善好施,只不过略有遗憾的是我们只对明显可见的贫穷与辛苦有感,尤其被帮助者,往往得要懂得感恩,或道德上毫无可指责的瑕疵时我们才会乐意帮助。如果对方的苦难是自找的,是自己可以改变却自我放弃时,我们就会选择视而不见,甚至严加谴责。
虽然不容易做到,但就我看来,落入苦难中的人就是需要帮助,虽然可怜之人亦容易有可恨之处,但也是人,还是个需要帮助的人,至少需要江湖救急(但不救穷)。就像急诊医生,不会先问送进来的伤患究竟是肇事者还是被害者才决定是否抢救,法律、道德与责任归属的事情,就交由相关单位去裁决。
面对苦难,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培养愿意不求回报,心甘情愿帮助(救急)的胸怀,即便需要帮助的人不是什么道德纯洁、无辜的可怜人。帮助人,是因为他落入困苦之中需要帮助,而且我们刚好撞见并有能力帮助,仅此而已。
美国公路流传一则故事,有个人的车子抛锚停在路边,等了许久终于出现一辆车,而且停了下来,这辆车的驾驶二话不说帮抛锚车主换了轮胎。当车主感谢的问对方要支付多少报酬时,对方只说:「不用,只要记得将来当你看见需要帮助的人时,要像我今天帮助你一样帮助他,把这份帮助传达下去。」
人生在世,绝少人能一帆风顺,任谁都曾在人生低潮中受过人不求回报(甚至根本回报不起)的帮助,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尔后也乐意并无私的出手相助,将互助的精神传递下去。我想,这应该是耶稣降生的圣诞节,所欲传递最重要的价值:人们该彼此帮助,你们应当爱邻舍并且爱人如己。
圣诞节快乐!
好文推荐
王干任/质疑年轻人不肯牺牲的,你又做了什么?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王干任,职业作家,专事时事评论写作,主持部落格「敦南新生活」同时,也是读思写文字沟通表达力专业讲师。以上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