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学史爱国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更会加深我们的爱国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无论历史的年轮如何转动,爱国的情怀也将流传千古。
什么是爱国?其实这很简单,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就是在升国旗时要肃穆庄严,高唱国歌,就是在外出旅游时举止文明,不乱扔垃圾,保持好我们文明大国的形象,就是在祖国受到危难时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不要片面地认为为祖国作出大的贡献才能称得上爱国,做一个守法的公民,保护公共财物也是爱国,爱国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要爱国?我们熟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有国才有家,才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国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爱国主义就是我们的灵魂所在,如果我们连灵魂都没有了,那么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要守住我们的灵魂!
怎样做到爱国?我们谈爱国就要做到真正内涵的爱国,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我国的历史,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今有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黄继光、董存瑞等人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自己……这都是爱国的表现。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起,最主要的就是要发挥课堂的作用,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坚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而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此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也是十分重要的,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增强其感染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其次,相关组织还应推出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并鼓励人们阅读学习,学校还应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比如说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还可以加强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完善校史馆等建设,用丰富的实物和详实的资料,来激发学生正面积极的精神状态,营造一种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最后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要真正理解爱国的内涵,而不是像完成课堂任务一样简单看一下爱国的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合理设置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通过国学社团、礼仪课堂等第二课堂,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进而奠定爱国情感的思想和文化的基础。要真正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素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意识、“修身报国”思想,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伤叹,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的仁人志士注重自身修养、磨砺自身意志、增强爱国之情,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甚至舍生取义,为国家和整个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生动践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并提升和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意蕴和境界。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这一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战“疫”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另一种参考。战“疫”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展现了国人的家国情怀。
(作者王君,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化路径研究”(20B254)、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研究基地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