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性别暴力 6成国人曾受害
卫福部公布国内首次「数位网路性别暴力状况调查」,结果发现,18到74岁国人中,高达6成曾遭受数位性别暴力,被害人不分年龄、性别和性倾向,以30到39岁、非异性恋男性最高。图为2022年10月同志活动。示意照,非新闻事件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卫福部公布国内首次「数位网路性别暴力状况调查」,结果发现,18到74岁国人中,高达6成曾遭受数位性别暴力,以「骚扰」最常见;4成8民众曾在网路上收到性别相关讯息或影音而感到被冒犯。调查显示,被害人不分年龄、性别和性倾向,以30到39岁、非异性恋男性最高。
数位网路性别暴力状况调查针对18到74岁民众抽样,共收集5030份样本,显示47.4%的人过去1年内曾遭受数位性别暴力;59.4%在15岁后曾有数位性别暴力被害经验。
各类数位性别暴力样态中,以「骚扰」终生盛行率48.5%最高,其次依序是羞辱与攻击26%、跟踪或肉搜21.8%。其他包括控制或限制表意、影像性暴力、数位排除、身分侵犯冒用、捏造不实讯息、骚扰威胁亲友、线下性暴力、招募引诱。
调查显示,数位网路性别暴力被害人不分年龄,30至39岁终生盛行率71%最高,每10人就有7人曾遭受数位性别暴力。其次为25至29岁有67.4%、40至49岁62.9%、20至24岁61.1%,就算终生盛行率最低的65至74岁族群,也高达43.6%。
性别及性倾向方面,以非异性恋男性最高,每10人就有3人。政大新闻系副教授方念萱说,深度访谈中有5位男同志表示,高中时期曾遭受数位性别暴力,例如被同学拍照后制成迷因,或以拍摄猫咪为由、偷拍性交行为。
辅大社工系助理教授陈怡青指出,8成以上被害人受到身心及财务影响,包括因此离职、中辍或休学。全芯创伤复原中心社工师林芮璇表示,数位性别暴力虽非直接侵害身体,但被害人面临更严重的社会断链,对他人的信任感受到破坏,警觉程度更高,人际上和心理上都进入孤立状态,需要长期复原。
暨南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特聘教授王珮玲认为,数位性别暴力事件中,往往会先责备被害人,除了要建构友善社会,随着社会资源慢慢布建,希望建构更友善的司法环境,相信让被害人更能勇敢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