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放平预期

*本站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出品|本站财经智库

编辑|杨倩 主编|杨泽宇

本站财经智库《C位观察》节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读C位大事。独家对话智库头部经济学家、企业家、各个领域KOL,解读时下热议的财经和社会问题。

NO.037对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如何看待2023年整体经济形势?(来源:C位观察)

60S要点速读:

2023教会了中国人应该更加聪明、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地去分析社会和经济走势。回归现实,更加深刻地认识每一个领域和我们所处的环境,而不是人云亦云。对于国民心态来讲,更多地要放平预期,在预期上不要过高。当然我们对未来还要充满信心,还要充满乐观的情绪。但是恐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确定性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以下为访谈精编:

国民现在在心态上应该放平预期

2023年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一次心理调试的特殊年份。时近岁末,我们一起总结2023年给我们带来什么,以下和各位共勉。

第一,活在当下。2023年的形势提醒我们,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是不断加强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每一个人都过好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每一刻。

第二,对于学者来说,做研究要更加严谨。对于各项数据和前景的判断,我们要变得更加谨慎。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流动的加快,整个经济社会运转的可预测性越来越差,做研究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王文:国民现在的心态应该放平预期(来源:C位观察)

第三,国民的心态更多地应该放平预期,在预期上不要过高。当然我们对未来还要充满信心,还要充满乐观的情绪。但是恐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确定性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过去20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包括与每一个民众利益相关的理财行为,都是以高预期为基本逻辑进行决策。中国人都普遍相信未来会非常好,但2023年的形势往往提醒我们,明天不一定会比今天更好,但有可能后天会比明天更好,大后天可能又是不可预测的。在日常行动中,如果个体有能力判断未来的复杂性,则当然可以做出各种具有高超掌控力的预案和经济行为。但如果个体没有这个能力,就应该享受当下的每一刻,过好每一天,尽自己所能去掌控能够掌控的东西。

我并不太赞同“被迫性降低预期”这种相对简单的说法。我把它叫做放平预期。放平预期讲的是针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领域和所处的不同发展方向,去调试不同的预期。比如房地产业,未来的预期就要比过去低一点;但如果是新能源行业、科技创新行业,那预期可能就要比过去更高,因为接下来我们还会迎来一大波红利。

放平预期,就是回归现实,更加深刻地认识每一个领域和我们所处的环境,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宏观层面上好,个体所处的领域就好;也不是宏观层面上差,个体所处的领域就必然会差。2023教会了中国人应该更加聪明、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地分析社会和经济的走势。

王文:2023教会了我们应更加精细化看待经济社会走势(来源:C位观察)

辩证看待外资水平波动:外资在中国闭眼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一些媒体报道和坊间传闻,都认为今年中国整体上外资水平在下降,尤其是被外媒转引,把它用作攻击中国营商环境和经济走势的所谓证据。我对这种逻辑,保持自己的判断:外资相对出现增速下降,或者在某些领域出现总额的下降,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

王文:外资在中国闭眼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来源:C位观察)

一方面,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过去十几年都一直处在全世界前二的位置。中国对外资的吸引程度(如果加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在很多年份都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这些年来蓬勃发展,外资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随着外资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参与和本土资本的带动,使得中国经济的本土化程度越来越重。在各个行业,中国本土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上显示出了极强的竞争力,这使得外资在投资中国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审慎——10年前、20年前那样闭着眼睛投都可以挣钱的情形不可能复现,外资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外资的审慎自然引起了在某些层面上增长不足,总额相对下降的正常现象。换句话说,外资只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能挣钱的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要看到中国市场竞争的内卷性和激烈性,这就推导出一个更加重要的结论——我们应该在开放上更加大胆。中国越开放,中国越强大。我鼓励全面的开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或是信息行业、科技行业,中国都应该逐渐推动全方位的开放,这符合中央的精神,同样也符合中国人的能力和底气。

另外,通过开放倒逼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实际上是助力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不二法则。坦率讲,中国加入WTO二十多年来,我们符合WTO相关开放的要求和步骤,但是负面清单还不够浓缩。另外还有一些领域,地方保护主义仍然非常浓厚,各个地方应该大胆一点往前走。越开放,中国的实力会越强,中国人的信心也会加速恢复。

美国害怕中国开放,这对中国来讲恰恰是重大机遇

美国的确害怕中国开放。它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投资,限制中国企业并购,甚至在某些州还害怕中国人来买它们的房和地。但这对中国来讲其实是重大机遇,因为,美国人不断制定和修改符合于美国利益的国际规则的时代逐渐远去,中国应该更加自信地走出去,去修订和塑造新的投资、贸易等规则。

王文:美国害怕中国开放,这对中国来讲恰恰是重大机遇(来源:C位观察)

过去十年到现在,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我们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还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异军突起,都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引领塑造国际各类规则的时代开始了。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乃至我们在智库交流过程中对于某些概念的定义,中国人所拥有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对美国的心态也正在扭转。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对美国的心态是非常单纯的崇拜,认为它很强。我们像一个乖学生,把美国老师那些教条式的内容吸收进来。现在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它教的是让我们去服从它的规则,突然发现这些规则的双面性和虚伪性。2023年,我们在应对国际规则和应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过程中,心态和能力也在变得更加成熟。中国在经济领域和对外博弈领域的民族心理,已经逐渐告别了懵懂期和少年期,正在走向沉稳的壮年时代。

投资者应放平预期,一夜暴富心态长远来看不是好事

王文:投资者应放平预期,一夜暴富心态长远来看不是好事(来源:C位观察)

在经济领域同样是如此。过去我们总以为投资就自然会有收益,今年投进去,明年就应该有收益。2023可能教会了很多人,投资进去,可能还要好好干才有收益;可能宏观形势好,投资收益也未必会好,这取决于投资者的个人情况。

以前,很多人进入职场恨不得一夜暴富,财务自由。我记得几年前到深圳,一大批PE、VC的投资人说:“没有30%-50%的年化收益率,怎么叫好项目呢?”我们正在告别前十多年的那种极其躁动的、极度亢奋的社会心理,过渡到一个相对成熟的民族心理。中国目前从投资、贸易、对外交往等各个领域,都在告别青春期,告别懵懂期,逐渐进入到壮年的成熟期的时代。

整体上看,2008年4万亿元的量宽以后,投资界和整个社会都出现了一个很简单的范式——对老百姓来讲,买套房,过一年就能有10%到20%的增值。过五年,房子的价值就能增长三倍五倍;投资界同样是如此,基本上创业的老板,都把创业公司IPO时限放在3年到5年,努力把它做成上市公司,上市以后就认为使命终结,开始套现。

王文:每个人都敢跟巴菲特去比炒股,却大大忽视了炒股的专业性(来源:C位观察)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他们开始从“百年老店”的长度和厚度去看待投资行为和经济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认为对中国经济长期的健康化大有益处。

中国经济的底盘没有变,仍在高质量向前发展

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壮年时代,底气和韧性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大概在三个层面上,仍然出现了蓬勃的生机和领先世界的走势。

王文:这三大赛道,预示了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走势(来源:C位观察)

第一,是在高科技领域。中国这些年,尤其在2023年出现了弯道超车,或者在同一个轨道上奋力超越和碾压的阶段:华为手机Mate 60 Pro的出现,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震撼;C919大飞机的商用化和市场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大崛起,使得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等等。这些高科技领域和围绕着高科技领域所出现的产品表明,中国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开始领先世界。

第二,在碳中和领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新能源、清洁能源、低碳化的技术,都领先于世界。2020年,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而中国一直在认真践行低碳事业。这些新能源技术的出现,会让中国在下一波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产业变革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面前呈现出中国的领导力。

第三,每个中国人对于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带来了消费的新增长。比如,中国的宠物经济每年翻倍增长,养老行业也每年都呈现50%甚至翻倍的增长。所以,面对不同的境遇,我们也在寻找着新的机会。

综上所述,无论从高科技、新能源,还是围绕高质量消费出现的经济生机,都在证明中国经济的底盘没有变,中国经济相对领先于世界的、宏观上的积极预期没有变,都在证明中国仍然在向前发展,我们还会有一个相对漫长的壮年期。我对中国的发展还是持审慎乐观态度。

(本文根据2023年11月本站财经智库在“2023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访谈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本站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本站财经智库是本站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本站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