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湿湿」用法有两种 教育部给正解:可互相通用
▲根据教育部解释,「湿」是正体字 ,「湿」为异体字,两字通用。(图/记者许敏溶翻摄)
记者许敏溶/台北报导
近日有网友在Threads社群平台分享一段影片,内容提及「湿、湿」两字用法有差别,「湿」用在有生命,「湿」则用在无生命。不过,根据《教育部异体字字典》解释,「湿」是正体字 ,「湿」为异体字,现在两者解释、用字上可互相通用,并没有以「有生命或无生命」做区别。
知名广告经常提到「斯斯有两种」。近日则有网友在Threads社群平台分享一段影片,内容则是一名补习班国文老师解释,「湿」和「湿」两者有所不同,其中「湿」是用在有生命时,例如婴儿屁屁湿了,而「湿」则是用在无生命时,像是「抹布湿了」。
该则贴文曝光后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有网友表示「原来是这样使用」,还有网友提到「长知识了」;不过,也有网友质疑,「没听过这种解释」,或者认为「湿和湿不是这样分的吧」。
《ETtoday新闻云》前往《教育部异体字字典》查询,发现教育部并没有将两个字做区别,并提到「湿」是正体字 ,「湿」为异体字,现在两者解释及用字上可以互相通用。教育部说明,依《说文解字》,「湿」为水名、「湿」为幽湿,本是二字,然以其音同,故经典多假「湿」为「湿」,通行既久,遂混而不别,字书乃列为异体,文献有据,故可收。
另外,根据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指出,湿用于形容词,是指水分多、含有水分的,例如「把湿毛巾拧干」;动词则是沾水、沾润,例如「泪湿衣襟」、「全身湿透」;名词是中医六淫之一,因湿气过大,阻滞气的活动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