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长与你谈天说地》认同才有真爱(王建煊)

爱他之所爱,是一种认同,嫁人为媳,就要认同那个家庭,否则就不是真爱,不是真爱就不会有喜乐。(图/翻摄自shutterstock)

乡下有个穷苦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很争气,一直努力念到植物学硕士学位,娶了一位富有教授的女儿为妻。妻子无论学问、人品、样貌皆属上乘,夫妻相爱,本应有美满婚姻,可惜的是,妻子只爱丈夫,并不爱丈夫的家人。

爱丈夫不爱家人?

妻子总认为丈夫的家人水准不够,上不了台面,每次随丈夫回乡下探望公婆,她总不肯换穿拖鞋,因为觉得拖鞋不干净。婆婆当然看得出来,准备了一双新拖鞋给媳妇穿,或干脆叫媳妇不要脱鞋子了。

婆婆做的菜,媳妇不爱吃,非仅口味不合,而是认为菜不够干净。婆婆挟菜给她吃,她尤其不喜欢,认为不卫生,主张用公筷。类似的事不胜枚举,久之,婆婆及婆家人的自尊心都受到伤害,最后两人走上离婚之路。

爱他之所爱

这位生活品味高尚的妻子,很爱丈夫,但爱一个人,就要努力去爱他之所爱。妻子不爱公婆,就是不爱丈夫之所爱,其结果就是不爱丈夫。爱他之所爱,是一种认同,嫁人为媳,就要认同那个家庭,否则就不是真爱,不是真爱就不会有喜乐。当然要做到认同,是要有付出的,不是嘴上说说就行,有舍才有得。

宣教士爱中国人

创办内地会的戴德生牧师及师母,在中国内地传福音,穿当地的衣服、留辫子、学当地的语言。戴德生牧师用宁波话翻译了新约《圣经》,可以想像他宁波话功力之高。牧师及师母的生活起居都跟当地人一样,就是对当地文化的认同。相互认同,就会产生爱的喜乐,很多事情也就容易进行。

戴德生牧师热爱中国人民,有次在写给他妹妹的信上说:「如果我有千万英镑,中国人可随意取用。如果我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一条不给中国人。」这样认同的爱,有谁不尊敬,不感动的呢?戴德生牧师死后,葬于江苏镇江。

有次我去纽西兰教会分享信息,与当地华人朋友交谈时,他们经常指着纽西兰人说,他们这些外国人如何、如何。我说,我们可以说纽西兰人是外国人,但你们不能说,因为你们有些已入纽西兰籍,有些已取得永久居留权,你们都是本地人了,都是我们口中的外国人。听我这样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

认同所居住的地方

认同不能只是说说,要有行为。许多华人移民他国后,对当地事务一点都不关心,选举投票不关我的事,社会公益也事不关己,因为这些都是外国人的事。我在纽西兰期间,当地刚好举办一场为贫穷孩子募款的慈善义演,演出的都是一些孩子。

我对华人朋友说,如果你们认同我讲的道理,就从这件事开始。结果华人朋友包了很多票,主办机构大为惊奇,表示从来没有看过华人这么热心公益。义演当天,他们将前两排的位子都留给我们,让我们很感动。

后来大家又相约去捐血中心捐血,一次去了二十几个人,捐血中心里全是台湾去的黄面孔,当地新闻亦加以报导。经常参与类似的公益之事,即是一种认同表现,是表现爱的最佳方法。

德蕾莎之爱

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尔各答服务穷人中的穷人,生活水准跟穷人一样。她说,只有这样才能体会穷人的需要,也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德蕾莎修女是马其顿人,却入了印度籍,逝世时,印度为她举行国葬,降半旗两天。

马其顿人想争取德蕾莎修女的遗体回葬马其顿,但印度人说,她是我们印度人,当然是葬在印度。德蕾莎修女爱印度人民,认同印度的程度,可能比印度人还强烈。她的葬礼有上百万的印度人民来参加,大部分是贫穷、残障的人。德蕾莎修女爱印度人,印度人也爱她,他们融为一体,沉浸在爱中的喜乐。

(作者为前监察院院长、天使居创办人,本文作者授权中时新闻网与台湾醒报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