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阿嬷一跌倒就变失智症?心理师:注意长者的病后生活

长者示意图。(图/视觉中国

彰化基督教医院神经医学部暨失智症共同照护中心文/临床心理黄耀庭

大约一年前,80多岁的秋香阿姨化名)每天都会跟邻居聊天,每周一、两天要骑着机车教会去探访在病中的其他病患闲暇之余,还在自家后院有机蔬菜,看起来一点病容都没有。但有一次种菜时,秋香阿姨不小心跌倒跌断了右肩胛骨,又因为用右手去支撑,导致右手腕关节骨折医师叮嘱秋香阿姨要多休息,却没想到从那时候开始,秋香阿姨就「好像得到失智症」。秋香阿姨在女儿陪伴下就诊,距离跌倒已经快一年了,女儿说,母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反应变得钝钝的,经常刚吃饱,过了一会又说:「没有吃饭啊?」有时还吵着要回家?但有时又表现得非常正常,反正就是时好时坏。

描述病状越具体越好,这篇也推荐给你 >>

家属如何描述失智症状?临床心理师分享观察六原则,不再一句:「状况时好时坏」带过

▲长者示意图。(图/视觉中国)

▍ 如果他没有失智症,为什么会忘东忘西?

经常看到很多病人家属,都是因为坊间报章媒体报导失智症的症状而来,然而这些症状出现的原因,少有人去探索;导致只要出现疑似失智的症状,往往就成为失智症的候选人大家不妨仔细想一想,一个长辈脑部检查除了萎缩,没有任何的病灶,其他的检查都很正常。却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从一个正常人,变成吃饱说没吃、在家说要回家,众多反应变的迟钝?严格来说,这已经相当于中度失智症了。

这样状况,真的有可能发生吗?其实发生机率应该不高才对。

那究竟是甚么原因,会造成长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反应急速下降呢?此外,倘若真的达到中度失智症,时好时坏的情形应不多见。正确来说,中度失智症「坏的情况」应该会占据大部分的时间。

只是对大多数的家属来说,第一次看到家人出现疑似失智的症状,便会怀疑个案生病了。当症状出现第二次,会更相信家人真的有失智症,假设再出现第三次,自然会认为失智症更加严重了。更不用说,若个案的情况在一天中频繁的出现,且时好时坏,家属势必会认为个案的失智症已经恶化的相当严重。

▲长者示意图。(图/视觉中国)

生活习惯养成「你以为的失智症」

但在短时间内出现这些症状还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因着环境所造成的。很多人可能会质疑,哪有失智症是因为环境造成的(经常与铝接触是有可能的),在这里说的环境是指「个案的生活」,尤其是在「病后的生活」。长者生病出院之后,可能因为身体尚未完全复原,便会躺在床上休息,有些长辈自己觉得已经可以起来运动或走走,家人却为了顾及长辈安全,鼓励他继续休息,不要外出。

秋香阿姨便是一个例子。过去白天她被很多事情占满,现在却几乎都被限制住,因为家里最安全,家人要她只能待在家里,车也不能骑,菜也不能种,跟她做伴的,不是电视就是床。

久而久之,她就养成打瞌睡,或是躺床睡觉的习惯了,此时,就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失智症的症状。也因为长时间与床、电视为伍,不是躺床睡就是边看电视边打瞌睡,也容易衍生出过去文章曾提到过的《类睡症、睡前幻觉和睡醒幻觉》。即便如此,正处于生病复原中的长者们,还是有办法远离上述的问题;我们可以鼓励长者,在安全或是有家人在旁边看顾下,从事罹病前的活动。不过特别叮咛大家,若要长者去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情,就长者而言,动机比较低,所以还是鼓励大家,让长辈去做熟悉的工作。此外,如果可以,尽量减少长辈白天在床上,或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时间。许多个案会说自己在闭目养神,或说自己又没有睡觉,因为家人来的时候他都知道。实际上,家人忙于自己的事,有机会来看个案的时间不多,这些,都是长者可能出现睡觉的机会,家人需要特别注意。

温馨的提醒:1. 大病之后,有可能会出现失智症症状,但不代表就是罹患失智症。

2. 鼓励长者在大病之后,透过复健,渐进式地恢复病前的活动。

本文经授权转自:爱长照【为何阿嬷一跌倒就变成失智症?心理师:注意长者的「病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