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四伏,鲁伟鼎的“万向”帝国何去何从?
1992年,年仅21岁的鲁伟鼎踏上万向集团副总裁的职位,万向的接班故事便平静展开,至今已跨越32年的时光。
在中国企业界,"二代"企业家群体中,鲁伟鼎的崭露头角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变迁。2017年,随着鲁冠球的辞世,鲁伟鼎肩负起了重任。
在鲁氏父子的带领下,"万向系"业务跨越了实业、金融两大领域,建立了包含4家上市公司在内的庞大帝国,几乎囊括了金融业的所有牌照。鲁冠球时代的万向,以实业制造为根基。而转入鲁伟鼎的时代,其更多地偏向金融资本的运作,试图构建一个雄厚的万向金融蓝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万向集团也逐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之中。近年来,"万向系"旗下四家上市公司业绩失速,金融业务的发展同样遭遇重大挫折。巨大压力下,"万向系"的日子变得愈发艰难。
造车梦碎:万向一二三的IPO困境
"我这一代成功不了,我儿子也要继续;儿子成功不了,我孙子继续"——这是鲁冠球对其造车梦的承诺。
早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十年前,万向集团就已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然而,尽管起步早,万向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探索却似乎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反映出"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
万向钱潮,作为"万向系"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旗舰企业,曾经被寄予厚望,是实现万向造车梦的关键一环。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万向钱潮却显得力不从心。自2017年业绩高峰后,其盈利能力步入下行,2023年三季度报告亦显示其营利双降局面。
与此同时,万向一二三作为万向集团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布局,迄今未能实现稳定盈利。特别是公司主攻的三元软包电池技术,在当前技术迭代和市场变革的浪潮下,正面临来自方形和圆柱电池的市场份额侵蚀。根据起点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万向一二三的装机量仅为17MWh,远未跻身全球TOP10之列。
市场更为忧虑的是,万向一二三自2021年10月启动IPO辅导以来,进展缓慢且充满变数。此前,万向钱潮以40亿元投资获得万向一二三10.91%的股权,按237.66%的溢价率计算,万向一二三的整体估值近似于400亿元。
这一高溢价交易的成败,将取决于万向一二三未来的上市前景。倘若万向一二三的上市之路最终不彰,不确定性又会增加。
风波再起:万向信托的逾期危机
眼下,鲁伟鼎的万向信托也出现困境。
早前,万向信托热衷于房地产业务。2017年,其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规模迅猛增长,达到427.64亿元,并在2019年攀升至679.49亿元的历史顶峰。
这一激进的扩张策略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导致原银保监会的警示约谈。尽管之后三年其在房地产投资规模有所回落,但根据2022年年度报告,自营资产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资金约21.8亿元,占比44.87%。
伴随房地产企业的低迷,今年3月,万向信托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多个产品出现违约。
据悉,万向信托在地产、政信及健康三大类产品的逾期规模可能超过90亿元。去年12月的一次内部沟通会上,万向信托总裁王永刚透露,公司地产项目余额约85亿,其中逾期部分占到了三分之二。此外,万向信托还有至少12个政信类产品及3个健康类产品逾期,但具体逾期规模尚未明确。
资金之困:万向财务的舆论争议
在万向集团的复杂商业帝国中,旗下上市公司与万向财务之间的"高存低贷"模式,以及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长期以来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和市场的广泛争议,引发了关于资金安全及大股东潜在占用的连串疑问。
根据2023年的中期报告,万向集团旗下四家上市公司在万向财务的存款总额已超110亿元。此外,据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报告,万向系的上市公司还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在万向财务中高额存款,另一方面却向外部金融机构高额借款。以万向钱潮为例,其去年三季度报告显示,短期借款高达33.26亿元,与其在万向财务的存款金额33.73亿元几乎等值。
值得注意的是,"万向系"旗下大洋世家此前计划通过IPO筹集17.83亿元人民币,旨在用于项目建设和贷款偿还,但其在IPO之前实施的大规模现金分红行为似乎揭示出公司资金状况远比对外宣称的更为宽裕,这与其公开表达的资金需求存在显著矛盾。
根据相关报道,在2021年和2020年,大洋世家分别实现了对2020年和2019年的现金分红,金额达到1.89亿元和1.62亿元,其中2020年的分红高达当年净利润的94.5%。更为引人深思的是,2019年,不仅兑现了2018年的1.35亿元分红,甚至还追溯至2017年,支付了高达4.09亿元的巨额分红。
随着一系列经营困境的浮现,从汽车制造的迷失之路到信托业务的风险,再到万向财务的连绵争议,这些不仅是一次次挑战的叠加,更像是一连串冷冽的波浪,一次次考验着万向这艘巨轮的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