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减碳奠基! 中研院首创「合成嗜甲醇菌」可望制抗癌药、燃料

中研院首创「合成嗜甲醇菌」。(图/记者崔至云摄)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中央研究院长廖俊智带领的研究团队,近期成功创出全球首株「合成嗜甲醇菌」。廖俊智指出,此菌未来可利用温室气体转化成的甲醇,来生产各式高价值含碳化合物,如,化学品、药品燃料等,为碳循环开辟了更多可能性。该论文于8月发表于《细胞》(Cell)期刊被誉为「合成生物学的新标竿」。

此研究以独创的理论,推算出大肠杆菌需被调控关键酵素,进而修改其基因并进行人工演化而成,「这是中研院独力创造的成果。」廖俊智解释,需要高端人才热忱投入,深入探索问题的关键,辅以中研院先进的核心设施,经多年努力,才得以实现。

中央研究院院长廖俊智。(图/记者崔至云摄)

该研究博士生陈育孝指出,合成嗜甲醇菌具有工业发展潜力深度减碳价值。目前,在将温室气体转化为甲醇后,针对甲醇的化工处理方式,不仅制程有限,还须顾及环保标准。而合成嗜甲醇菌,正有可塑性高、对环境友善等优势。未来,可透过基因工程进一步扩充其功能,将甲醇转化为遍及人类生活的化学产品,如,原料药、抗癌药、燃料、人造树脂材料,以及生物可分解性塑胶材料等;亦可使甲醇取代糖类成为生物工程的原料,避免占用粮食资源

▲研究团队成功改造大肠杆菌以甲醇当作唯一食物来源(碳源)。(图/记者崔至云摄)

陈育孝进一步说明,对一般细菌而言,甲醇具有毒性,但对嗜甲醇菌来说,反而是可加以利用的资源。由于天然的嗜甲醇菌难以被改造应用,全球科学家竞相投入研究,希望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创造嗜甲醇菌,然而,过去十数年来却迟迟未获成果。此次中研院率先突破,将常见的大肠杆菌改造为合成的嗜甲醇菌,且其生长速率已几近于天然嗜甲醇菌。

廖俊智表示,这次研究的关键突破,是以电子显微镜蛋白质体学,以及三种不同的基因定序等技术,发现甲醇在进入一般细菌后,会使细胞内的DNA及蛋白质互相纠缠,导致细胞死亡。因此,研究团队展开更严密的基因调控,才顺利将大肠杆菌改造成嗜甲醇菌。

▲研究团队成员。(图/记者崔至云摄)

廖俊智也说,该研究对生物学及医学亦有贡献。研究团队在为此细菌基因定序时,侦测到其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发现它是透过「基因组拷贝数的变异」(CNV)进化成嗜甲醇菌,即复制自身部分基因,来调控甲醇的使用效率,同时避免甲醇的毒性反应。基因组拷贝数变异亦常见于癌细胞,因此,这次研究也有助于了解此一现象在相关领域中的意义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