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批车主来到港珠澳大桥就掉头?车主哭诉:一般人根本过不了

为啥大批车主来到港珠澳大桥就掉头?车主哭诉:一般人根本过不了

珠港澳大桥通车后,网上关于它的传说层出不穷。很多司机都想过去一探究竟,但不少车主在刚到达桥头就选择掉头离开,甚至有人压根就没敢靠近大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要就此沦为摆设?

从构想到建成

大家都知道,港珠澳大桥可是个了不得的工程,它的建成可是经历了不少波折。说起它的历史,还得追溯从上世纪80年代。

1983年,香港合和集团的老板胡应湘就提出了修建横跨珠江口大桥的想法,还给这个方案起了个名字,叫"兴建内伶仃大桥的设想"。

这个大胆的构想得到了珠海市政府的支持。1989年,珠海就开始筹划这个大工程,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

到了199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一度搁浅。随着香港机场搬到了大屿山,胡老板又提出了新的方案,把大桥的香港起点改到大屿山,还打算连接澳门和深圳。

2002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来香港视察,明确表示支持修建港珠澳大桥。第二年,香港政府就开始认真研究这个跨海大桥项目。当时的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里提到,要修一座连接香港、澳门和珠三角西部的大桥。

他认为,粤港澳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功能齐全的大经济区,单靠一个城市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得加强区内城市之间的合作,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

经过反复研究和协商,这个宏伟的计划最终在2005年敲定,选择了单Y方案,并正式定名为"港珠澳大桥"。

2006年12月,港珠澳大桥专门的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交通部、国务院港澳办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的代表都参与其中。

2007年,在多轮谈判后,三地政府就入境口岸问题达成共识,决定各自设置口岸,实行"三地三检"。

这样一来,原本计划建设的那个2.62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就不需要了,工程预算也从500亿大幅降到300亿左右。这个方案相比之下,政治争议也少了不少。

工程的投资方面,大桥主体工程需要700多亿人民币,原本是打算采取BOT的模式,就是让私人财团出资建设和运营,收回投资后再移交给政府。

但后来三地政府觉得,这个项目太重要了,还是政府全资建设比较好。2008年8月,三地政府就融资问题达成了共识。

最终敲定,大陆政府出资44.5%,香港出资42.9%,澳门出资12.6%,其余部分通过贷款解决。光香港就拨款了90多亿港币用于主桥的设计和建造,分7年支付。后来因为环评官司等原因,香港段工程受到了阻碍,为了赶工期,又追加了65亿的投资。

2009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港珠澳大桥的可行性报告。12月,三地政府领导在珠海出席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揭牌仪式,大桥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之后的施工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海上桥梁施工难度大,钢桥面吊装创下多项纪录。2016年9月,大桥主体桥梁终于顺利贯通。

2017年,隧道段也全线贯通。经过各项设备系统的安装和调试,2018年2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终于完成交付验收。

同年10月,港珠澳大桥开通,并宣布大桥正式通车。韩正副总理致辞,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粤港澳三地领导都出席了仪式。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走过了35年的风风雨雨。

独特的过桥规则

去年,伶仃洋大桥部分终于合拢通车,许多司机满心欢喜地准备体验这个超级工程时,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原来,这座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大桥,有着独特的过桥模式,让不少人犯了难。

在珠海的大桥入口处,司机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分别设有三地的管理部门。没错,要想通过这个口岸直达目的地,你得符合各地的过关要求才行。对于那些想去香港和澳门的司机朋友来说,港珠澳大桥固然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设置了一道"关卡"。

港珠澳大桥对往来车辆有着严格的限制。如果想开车去香港或澳门,必须事先申请"一次性配额",获得三地的许可,否则就别想驶上大桥了。

这个配额的作用,就是为你的爱车证明身份,让它能在三地间自由通行,有点类似"三地通行证"。

但问题是,办理这个手续可不是件容易事儿。由于香港、澳门和内地在车辆管理政策上存在不小差异,车主得根据各地的交通规定,提供一系列材料,才能获得这个"通行证"。对于许多司机来说,这无疑增加了不少麻烦。

更要命的是,"一次性配额"顾名思义,只能使用一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提前办理其他两地的相关手续,就不能通过港珠澳大桥直接去往目的地。

车主只能先通过配额进入其中一地,然后再想办法前往其他地区。这无疑让许多司机望而却步。

当然,港珠澳大桥的管理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方便司机出行,他们在各个收费站都设置了电子收费和人工收费通道,力求简化通关手续。

但即便如此,独特的过桥模式还是让不少人选择了"退而求其次",宁愿绕道而行,也不愿面对繁琐的手续。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原本是为了促进三地间的交流合作,让居民出行更加便利。独特的过桥规则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桥的使用效率。

如何在确保三地管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桥的便捷优势,无疑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毕竟,修建一座跨海大桥谈何容易,耗资巨大,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如果因为过桥手续的复杂而让大桥使用率大打折扣,那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作为"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理应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成为连接三地的"黄金通道",而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鸡肋"。

港珠澳大桥建成带来的便利

尽管过桥规则略显复杂,但不可否认,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给三地间的交流合作带来了巨大便利。这座跨海大桥犹如一条"黄金通道",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紧密相连,极大地缩短了路程时间。

以前,如果你想从香港到澳门,或者从珠海到香港,通常需要至少三个小时的行程。海陆空三种交通方式,各有各的麻烦。

但现在不同了,有了港珠澳大桥,仅仅二十分钟,就能从一地直达另一地,无需再担心时间成本和舟车劳顿。

这种便捷性,对于三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大桥的开通,意味着珠三角地区迈入了一小时生活圈。

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居民,从此可以享受到更便捷的生活方式。想去香港购物、去澳门旅游、去珠海探亲,都变得更加容易。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港珠澳大桥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以前,如果你在珠海工作,但需要经常到香港开会或谈生意,那么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可能会让你疲惫不堪。但现在,有了大桥,可以随时往返三地,效率大大提高。珠三角地区的商务活动,因此变得更加频繁和便利。

除了带来交通便利,港珠澳大桥还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大桥的建成,加强了香港、澳门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一体化进程。香港和澳门的金融、旅游、贸易等优势产业,可以更好地与内地市场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对于内地来说,港珠澳大桥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桥的开通,意味着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可以从香港、澳门流向内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一些临近大桥的城市和地区,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成为承接香港、澳门溢出效应的桥头堡。

当然,港珠澳大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在于其本身的工程价值和象征意义。这座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集合了世界领先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巨大提升,彰显了我们攻坚克难、勇创一流的决心和信心!

结语

港珠澳大桥象征着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回归以来,两个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三地间交通不便的状况,无疑将这种联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几十年前,建桥的构想就已萌芽,只是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如今梦想成真,必将有力推动三地的繁荣发展。期待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展现出它非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