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公路旅行的魅惑:每趟旅程都可以找到人生的意義
最近看完日剧「葛蕾丝的履历」,剧中男主角的妻子过世,留下一台红色骨董车HONDA S800,并且从车上导航装置所留下的纪录,发现妻子过世前,曾经进行过一次秘密的公路旅行,为了探寻这次的旅行,男主角去考了驾照,然后开着这辆骨董跑车,踏上解谜般的人生旅途。
一部骨董车,一个人生的困境或迷雾,通常就是一部公路电影的基本架构,电影「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中的1966年福特雷鸟绿光(Greenlight),是两位受暴妇女逃离困境的工具;电影「在车上」的Saab 900,让主角与司机间培养信任关系,并重新去思考许多人生遭遇的问题;电影「雨人」中出现的1949年Buick Roadmaster Convertible,古典又有个性的老爷车,也是电影中重要的吸睛焦点,而电影「幸福绿皮书」中的1962年凯迪拉克DeVille,则成为种族问题辩论的重要舞台。
公路旅行是我非常喜爱的旅行方式,一个人开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奔驰,随意去探寻不知名的小镇。图/李清志提供
公路旅行是我非常喜爱的旅行方式,一个人开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奔驰,随意去探寻不知名的小镇,是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最佳方式。公路旅行源自于二十世纪汽车普及化,以及公路交通网络建构完整之后,特别是以美国这个汽车国家最为明显。
美国政府在三〇年代为了提振经济,投入大量的公共建设,公路系统就是其中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人害怕日本人会从加州登陆,因此希望有完善的东西交通公路网,以便战时可以将物资尽速运送到西部,更加速了公路网络建设的完成。
战后民生用品大量生产,汽车普及率达到最高点,五〇年代美国政府宣称,大部分的中产阶级家庭都拥有两台车,一台车是男主人上班使用,另一台车是女主人买菜送小孩使用;基本上,每个成年美国人,只要驾着车,开上州际公路,就可以前往美国各个地方;因此开车上州际公路,前往大学念书,或是到大城市去找工作,几乎就是美国人的人生重要模式。
我在美国时,开着一辆二手的别克世纪型Buick Century的大车,当年想说大概只有在美国油价、汽车价格都便宜的地方,才有可能开这么大的轿车。我利用周末到近郊或邻近城市去探险;寒暑假则计划长途的公路旅行,探索了底特律、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也去了北密西根半岛,看到了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 in Time)里的旅馆。
公路旅行其实也有枯燥无味的时候,因为美国地大物博,常常开车许久,窗外还是一成不变的玉米田风景,有时候开车很无聊,就使用定速装置,然后就把双脚放在车窗上开车,这样的开车经验实在荒谬至极。
虽然在加州、中西部都进行过公路旅行,但是心目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去走传统的66号公路,这条昔日连结芝加哥到洛杉矶的公路,后来因为其他高速公路的建造,使得人们不再使用这条公路,也因此沿途的商店、旅店、餐厅,以及加油站等,从此业绩一落千丈,甚至关门大吉。现在66号公路成为一条怀旧的公路,让观光客去缅怀过去公路旅行的记忆。
公路旅行更像是人生的旅程,每一趟的公路旅行都可以在旅程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图/李清志提供 江佩君
我很想去66号公路旅行的另一个私人原因,是因为美国建筑大师莱特晚年,每到冬季来临之前,总会与朋友学生们,开着好几部车,好像西部时代的蓬车一般,浩浩荡荡地沿着66号公路南下,从芝加哥到亚历桑那州去避寒,春暖花开时,才一票人循原路返回芝加哥。
每个年纪的人,都可以去进行公路旅行,不同的年纪去公路旅行,心境与理由都不尽相同;其实公路旅行更像是人生的旅程,每一趟的公路旅行都可以在旅程中,找到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