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建设并举 扬州大运河一派好风光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的扬州三湾风景区,原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生产区,在当地基于生态保护的发掘下,已变为生态文化公园。这就是传统文化资源新生的典型案例。”11月15日,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黄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大运河三湾文化生态公园时指出“古运河还要重生”,我们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运河的最新指示精神内涵,这对下一阶段指导进一步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黄杰告诉记者,古运河由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扬州开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是一条集经济之河、交通之河、文化之河和中外交流之河于一身的运河,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对于沟通南北经贸往来、促进南北文化交融、推动国家统一以及推动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目前,大运河沿线有35座城市。其中,流经长三角地区的15座城市和近百座古镇,融汇了吴越、淮扬、楚汉、皖江、徽州等地域文化。如今,尽管单一的“水运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但大运河对城市发展、文化传播的影响仍在继续。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更加彰显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如何让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运河重生?
“十三五”以来,我国出台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国家发改委、文旅部等部门在扬州召开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明确将大运河江苏段确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和试点省份,2021年底前要完成建设任务,为全线树立标杆。
而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运河文化的发源、申遗牵头城市、世界运河之都,是江苏省唯一一个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带国家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并被列入全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建设城市。
运河文化带和生态运河建设并举
黄杰告诉记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文化、生态和旅游三个运河的建设,活化千年运河文化资源,打造中华文化的金名片。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以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做大做强大运河这一中华文明重要标志。
扬州如何解决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利用难题,提升运河流域文化与生态环境水平?扬州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淮生态大走廊”和“大江风光带”规划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同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生态运河建设,赋予大运河新的生机和活力。
水上,实施高标准航道整治,大规模开展河道清淤、生态环境修复。仅“十三五”期间,就重点实施了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八大工程”68个项目,总投入近300亿元。
陆上,推进“腾笼换鸟”计划、“绿扬金凤”计划、“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实施“产业提升”“企业创新”工程等,加快淘汰落后污染生产企业,引进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服务业等8大产业重大项目,有效推进了运河沿线产业结构和高新产业的发展。
如今,扬州主城大运河段,依托邵伯船闸博物馆、六圩航标文化展示厅等一批运河沿线航运文化资源,建成风光秀丽的科普旅游休闲带,正在加速打造集休闲、健身、商业、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态滨水空间,促进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彰显运河生态旅游价值,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