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范走“新” 草根气走“心”
“1934年,田汉同志在上海创作了一组长诗《万里长城》,它的最后一段诗句就是今天我们国歌的歌词。”台上,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身姿挺拔,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音乐党课在他的指挥棒下拉开大幕。台下,是竖耳倾听的读书少年、年轻白领、耄耋老人;同步进行的网络直播间里,是40多万在线观众。这个夜晚,大家抛却了年龄与身份,一起沉醉在歌声与故事里。
2019年,宁波市鄞州区推出新时代“鄞铃”文艺宣讲团,借助艺术名家及草根志愿者的力量,以文艺表现形式激活传统微型党课,构建大师公开课、区级精品课、基层普及课三级课程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艺和党课相融
《春潮在浙里涌动》《经典歌曲里的中国梦》《共产党人的灵魂之歌》……最近,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沈浩杰一口气准备了5堂音乐党课。从去年开始,他和其余14位专业文艺工作者组合成一支宣讲“天团”——“鄞铃”文艺微党课高级讲师队,创作了20余节区级精品课。队伍四处“出击”,给群众送去了歌声、笑声和琅琅书声。
“理论宣讲要柔性,不能硬性灌输,道理讲太多会显得枯燥。而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润物细无声,它非常容易深入人心、被人记住。”沈浩杰说,“我们的队伍里不仅有擅长唱歌的,也有精通快板、小品编排的,大家用文艺的方式讲活了理论。”
鄞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小红介绍:“把党课宣讲的对象从党员干部向广大人民群众拓展,我们一直思考着人们爱看什么、爱听什么。这些年的文化服务实践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或许是党课创新的着力点。”
一个轻骑兵打不了整场战役。想要满足更多类型的受众、将影响最大化,文艺党课不仅需要高级讲师,还需要文化大师、草根宣讲员。今年,鄞州通过调动乡贤名家资源、整合全区艺术资源及凝聚基层文艺力量等方式,逐渐形成了大师公开课、区级精品课、基层普及课的三级课程体系,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向立体化、品牌化发展。
名家和百姓互动
今年8月,鄞州乡贤俞峰的音乐党课掀起了第一波观看热潮。3个月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也回到老家,举行了她的首堂大师文艺公开课,网络收看人数近10万。紧接着,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带着他的文学感悟,以“从烈士诗篇讲起”为主题展开了一堂文艺党课,吸引了4万余名网友。
一堂接一堂的高品质大师课在市民群众中赢得了口碑,观众黄菲感慨:“音乐是有灵魂的,讲解让我们读懂其中的故事,感受其中的精神。”网友“细语人不闻”则对叶辛的文学课感触深刻,认为“这不仅是一堂党课,更是一场让人酣畅淋漓的文学体验”。
“大师课就是我们文艺宣讲的旗舰,起到扩大影响力的作用。”鄞州区文明办副主任施洋说,自从把这些大咖统筹到文艺宣讲大师课里,宣讲内容得到了质的飞跃,宣讲效果也上了好几个台阶,每场课的线上听众都非常多。
施洋表示,文艺大师的宣讲不仅有引领作用,还受到了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群众的欢迎,受众非常广泛。“俞峰教授的课以边讲边演的形式展现了《黄河大合唱》《红色娘子军》《红旗颂》《在希望的田野上》《不忘初心》等经典力作,让群众了解到音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我看到很多人听完这堂课后都眼含着热泪。”
形式和效果共赢
头顶大草帽、身着灰布衣的90后农民汪琰斌一上台就吸引了鄞州区城杨村村民的注意力。听着他用方言缓缓讲述自己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办农场的创业故事,一位老奶奶意犹未尽地说:“这课讲得蛮有味道的嘛!”10月27日晚,“鄞铃”宣讲团走进城杨村文化礼堂,汪琰斌的6分钟故事汇《稻花香里话小康》获得了成功。
在施洋看来,一名好的草根宣讲员顶得上一支宣讲队,“用短平快、接地气的形式和语言为基层送去党的声音,非常受欢迎。”
大主题变小切口、讲理论变讲故事、长篇大论变精彩短章,这是鄞州党课由来已久的特色。22年前,一场名为“心中的榜样”的演讲比赛在鄞州区白鹤街道举行。每位演讲者以身边故事为素材,并且演说时长不超过10分钟,赢得了台下基层党员的阵阵掌声。微型党课就是从这里发源,最终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一张党员教育金名片。
而如今,“微型”的概念在鄞州不仅得到了延续,还得到了拓展。最近,不少鄞州人发现,在下乡公益电影的片头和楼宇大厦电梯间的多媒体播放器上悄悄多了文艺短视频。内容有关于换届选举的宁波话快板,活泼明快、简洁易懂;也有重温党史的音乐演奏,歌声悠扬、情感充沛,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
10月18日,全国“新时代文艺宣讲员”培训班在陕西延安学习书院开班,“鄞铃”作为唯一受邀的基层宣讲团,首次亮相全国舞台。11月2日,全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鄞铃”登台展示鄞州经验,受到了广大学员的好评。走出鄞州,走向全国,“鄞铃”将文艺党课的铃音传递得更远。
(光明日报记者 曾 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3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