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巴克氏菌「以蚊攻蚊」 專家:國際上有成功測試經驗

蚊子示意图。图/路透

高市府投入沃尔巴克氏菌防治登革热研究受关注,研究人员指出,国际上已有以沃尔巴克氏菌减少蚊媒疾病的成功测试经验,但施行须配合释放区环境温度等条件,并仍须厘清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疑虑。

防治登革热,高雄市政府卫生局日前表示,这项「以蚊攻蚊」研究将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分离本土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菌株,目前已成功发现并分离有效菌株;第2阶段为转殖及族群放大,沃尔巴克氏菌取代型模拟研究;第3阶段为田间野放试验并评估成效,民众风险沟通及科普卫教。

据高市卫生局说明,预计2024年着手进行跨国合作田间野放研究计划,进一步有效落实登革热科技防疫生物防治新策略。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SMC)邀请专家,根据研究经验解析此防治方法及目前台湾研究进展,并发布新闻稿。

SMC介绍,沃尔巴克氏菌其特定菌种会影响蚊子繁殖能力,被感染的蚊子与自然界中的蚊子交配后,产下的卵不会孵化,或孵出同样带菌的蚊子,因此可减少环境中的蚊子数量。

国卫院国家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专案助研究员刘韦良指出,在新加坡、美国、中国、哥伦比亚、澳洲、越南、印尼、巴西等地,已使用沃尔巴克氏菌感染蚊子,有效减少登革热、兹卡病毒等蚊媒疾病。

其中,新加坡测试区得到病媒蚊密度可抑制率达90%以上,登革热病例数也下降达60%;印尼日惹市试验区,登革热病例数则可降低76%。

刘韦良说明,用沃尔巴克氏菌防治登革热,施行条件有5点,包含应施用于一般防治方法不容易执行或防疫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有完整野外蚊媒密度资料、社区民众接受度和参与度高、中央与地方支持、且要有适合释放区环境温度的沃尔巴克氏菌品系蚊子。

此外,刘韦良也指出,目前沃尔巴克氏菌仍须厘清的部分,包含是否会影响其他昆虫、影响生物多样性,不同沃尔巴克氏菌品系效果差异,沃尔巴克氏菌是否会对病原体或宿主造成突变,长期使用是否会造成蚊子产生抗性或适应性,即如何在蚊子族群中建立稳定含量的沃尔巴克氏菌等,都仍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