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痛恨的“毒瘤”玉米,外国一根难求,每斤高达280元!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你见过玉米长“肿瘤”吗?灰白色的瘤状物挤满了玉米棒子,原本饱满的金黄色玉米粒被挤压变形,甚至被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画面多少有点反胃。

农民伯伯见了这玩意儿,第一反应多半是糟心,好好的玉米棒子就这么废了,这可是要减产的!

你要是跟他说,这玩意儿在有些地方能卖出比玉米本身高上百倍的价格,他估计得愣住,这“病害”还能变现?

«—【·昂贵的生病玉米·】—»

玉米黑粉菌,这名字一听似乎就不是啥好玩意。它是一种真菌,平时以孢子的形式潜伏在土壤里,伺机而动。

一旦温度和湿度合适让它们觉得舒服了,它就立马活泛起来,开始入侵玉米植株。被感染的玉米粒会像吹气球一样鼓胀起来,形成一个个灰白色的“瘤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菌瘿”。

这菌瘿里头,除了有黑粉菌之外,还有肿胀鼓囊起来的玉米细胞,说白了,这玩意就是玉米和真菌的混合物。

这玩意儿对玉米本身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它会导致健康玉米的数量变少,在全球范围内,玉米黑粉菌造成的产量损失大约在2%到10%之间。

所以,在很多农民眼里,这玩意儿就是个妥妥的“糟心玩意”。

但神奇的是,在一些地方,这让人避之不及的“病害”却成了餐桌上的美味,甚至被誉为“墨西哥松露”,价格高达40美元每磅。这样的差异,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墨西哥松露”,这名字一听就高大上,跟那些长在土里的松露一样,透着一股子珍稀的味道。在墨西哥,大范围种植玉米的地方,人们对这种菌类有着特殊的感情。

他们自古以来就食用被黑粉菌感染的玉米的习惯,他们觉得这玩意儿味道清甜,营养丰富。无论是将生病的玉米炒着吃还是煮汤,都是当地人钟爱的美食。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人们对黑粉菌的认知就复杂得多。

虽然中国从很早就开始吃这种玉米,甚至将其作为一种中药使用,但大多数人对它还是提不起什么食欲。

在老一辈农民的印象里,这玩意儿虽然能吃,但不怎么能见到,更谈不上是什么美味佳肴。顶多就是在田里见到了就摘下来吃一吃,还生怕它传染其他玉米。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也导致了黑粉菌在中墨两国的不同命运。在墨西哥,黑粉菌成了高档食材,身价倍增;在中国,大家就对它不怎么在意。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文化差异之外,还有市场需求、生态风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不过,说起黑粉菌是“墨西哥松露”,可不是浪得虚名。它的味道确实有点像松露,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口感细腻,营养丰富。

在墨西哥的一些高档餐厅里,黑粉菌的菜肴往往是食客们的首选。

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看起来像“肿瘤”一样的东西,怎么会好吃呢?

«—【·美味的生病玉米·】—»

其实,黑粉菌的味道和口感与普通的蘑菇有些相似,不管是生吃还是熟吃都挺不错的。如果把它与肉片一起炒,更是能激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

在墨西哥,黑粉菌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烹饪。有些人喜欢将它切碎后与鸡蛋一起炒,或者与辣椒、洋葱等蔬菜一起炒制。

也有人喜欢将它加入汤中,或者用来制作酱料。

黑粉菌不仅比较美味,而且营养也比较丰富,非常受欢迎。它富含氨基酸、多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所以在墨西哥,黑粉菌的价格高达40美元每磅(约240元1斤),而在中国,它的价格则相对较低,甚至比玉米本身还要便宜。

所以在墨西哥,黑粉菌的价格高达40美元每磅,而在中国,这玩意大多数人都见不到有卖的。

老李一家对黑粉菌的认知和食用习惯,或许可以代表一部分中国人的态度。

老李的母亲张阿姨从小就吃黑粉菌,觉得它味道很是好吃,所以将这种生了病的玉米当成宝贝。

老李的父亲经经常会肠胃不适,但也喜欢吃生病的玉米。但他坦言,这东西现在越来越难找到了。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种植技术更新等因素之外,还有人们对黑粉菌认知的不足。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东西能吃,更不知道它的营养价值和市场价值。

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病害”,而非“美食”。

即使一些地区有食用黑粉菌的传统,也往往局限于小范围人群,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不过,就算是这种东西真的火起来,成为很多人都向往的美食,想要将其进行规模化的量产也非常难。

虽然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黑粉菌的人工培育,但其技术门槛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化培育技术,这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难题。其次是生态风险。

黑粉菌毕竟是一种病原真菌,如果人工培育过程中控制不当,很容易造成孢子扩散,污染周边农田,引发更大面积的玉米病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还是市场需求不足。中国消费者对黑粉菌的认知度低,接受度也低。

很多人对这种“长瘤”的玉米心存芥蒂,难以将其视为美味佳肴。

即使一些高档餐厅尝试推出黑粉菌菜品,也往往反响平平。

没有市场需求,任何商业化尝试都难以持续。

与墨西哥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黑粉菌在中国更像是一个“冷门”产品。这种差异,凸显了文化背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墨西哥人对黑粉菌的喜爱源于其悠久的饮食文化,而中国人的抵触则源于对农业病害的恐惧。这种文化差异,也决定了黑粉菌在两国的不同命运。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