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半途而废—都是伟大目标惹的祸

在更衣室里,有两个我没见过的生面孔,一个已经运动完毕,一个刚进来。在互道新年快乐后,刚进来的那位说:「好久不见,怎么想来运动了?」另一位已褪去了上衣,露出腰间一大圈的赘肉,拿着毛巾正准备去冲澡,笑着回答:「过年吃多了,这两天来甩甩肉。今天动了两个小时,操个半死,体力真不行,得好好运动了。新年新希望,要立个减重计划,看三个月能不能减个五公斤。」另一位笑着说:「我也是,一起加油喽!」

类似这种对话,你是否也听够了?两位仁兄立下大志,我猜大概也逃脱不了半途而废的宿命。

人们的计划为何经常无法持之以恒?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目标太伟大,而且想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成果,因此订下超负荷的行动,导致行动变成一种沉甸甸的心理负担,每天跟自己的心智(mind)惯性对抗,终至败下阵来。我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年我为了减重也立下了不少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慢慢地我才发现那些计划都不太实际。为了在三个月减重五公斤,每天计划跑步5,000公尺。这对一个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的人而言,是个多大的挑战啊。刚开始的两天或许还有一股冲劲,勉强达标,但第三天开始,由于乳酸在肌肉里堆积,跑不到200公尺,就感觉两脚酸痛。于是两种矛盾的内心自我对话开始拔河,最终,我的心智启动了自我合理化机制,告诉自己应该休息一、两天后再来。然而,一两天后再度面对5,000公尺这艰巨的任务,我总能找到理由安慰自己再拖一两天,可想而知,这一、两天就变成了一、两年。

社会心理学之父Kurt Lewin说,为了促成改变,我们该打开一条通道,让正面想法可以付诸实行。让想要的行为容易做到,如同下山般轻松;让不想要的行为难以做到,如同上山般吃力。

心理学家对人类心智运作的许多洞见,都可做为我们订定目标的指导方针。

以减重为例。首先,目标要可行。一个急功近利的伟大目标常常使行动变得如同上山般吃力。适度的拉长实现目标可接受的时程来降低行动的负荷,找到你的「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一边是愿意采取行动的主动度,另一边是采取行动的困难度,也就是让你愿意踏出第一步的那个平衡点。例如,减重五公斤从三个月拉长到一年。这么一来,每天的运动量就可以往下调整,像是开始一周只跑1,500公尺,随着体能增加再慢慢往上调整,让行动如同下山般轻松。

其次,要有容易达成的阶段性目标。将减重五公斤分配在一年的时程中,每个月检视进度。心理学家Chip Heath主张不能只有里程碑,也要有尺程碑。容易达成的尺程碑会提高你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而愿意踏出第一步。如此,靠着尺程碑一步步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会不断地为你添加动能。

最后,将你的目标公诸于众,让大家为你打气、加油。同时,你心智的承诺、一致性效应会让你想维持社会关系而拉着你往目标迈进。

还有一点,如果你的自制力差,若条件许可,在开始的阶段请一位个人健身教练,如此,沉没成本效应会让你不去运动如同上山般吃力。用坚持前面五分之一的行动来养成习惯后,运动就不是件难事了。

运动目标如此,其它目标也一样,不需要伟大,平实点会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