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从「以巴战争」看诈骗行为
在诈骗的饱和攻击下,难以完全阻止每一起事件,凸显出防御有其技术上的局限性,需要更深层的防御策略与集体防护意识。图/本报资料照片
当巴勒斯坦伊斯兰组织哈玛斯(Hamas)对以色列发起突袭,以巴战争的序幕随之揭开,我们见证了现代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多种发展。其中,「饱和攻击」作为一种战略手段,起初是一种军事策略,源于美苏冷战时期,在瞬间一点上使防御方超过负荷而被突穿,从而引起全面崩溃。日后,此策略甚至被引用到各种领域,如网路安全的DDoS攻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诈骗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哈玛斯「饱和攻击」,
突破以色列「铁穹防御」
尽管以色列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穹防御」防空系统,然而面对饱和攻击,仍显得束手无策。诈骗集团同样善用类似策略,透过大量的诈骗电话、邮件或消息,使台湾防诈骗系统难以区分真伪,进而成功发生诈骗。这凸显了一个事实:即使我们拥有再先进的技术或方法,仍然无法完全防范所有威胁。
台湾政府与企业已部署多种反诈骗系统、成立专业机构,并使用先进的人工智慧(AI)工具,如「打诈国家队」、台北富邦银行的「鹰眼识诈联盟」以及中国信托银行的「中信神盾机器人」等,它们都致力于主动侦测和打击诈骗活动,但在诈骗的饱和攻击下仍然难以完全阻止每一起事件。凸显出防御不仅有其技术的局限性,难以确保完全的防范,因此我们更需要更深层的防御策略与集体防护意识。
■诈骗铺天盖地,
防诈必须团结
防诈不只是技术应对,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素养,正如以色列人民不仅依赖铁穹防空系统,还有国民深深的国家认同和「民兵合一」制度,当一个社群或组织成员都具备一定程度的防诈素养时,他们就可以共同识别诈骗行为,并相互提醒和警告。
因此,除了这些主动的防御措施,提升公众的防诈素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如同蔡总统曾呼吁:「要把自己的辨识能力提高,自己要特别的警觉」。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防诈知识和技能时,才能真正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从以巴战争中我们看见,防御不仅仅是技术和工具,更是一种集体的力量,台湾面对诈骗的饱和攻击,我们看到民间自发的反诈骗行动,许多新闻媒体、政府机关和家庭教育也强调如何识别和防范诈骗,这种深层次的社会动员和意识醒觉,也呼应行政院院长陈建仁所说:「防诈如防疫团结才能做好」,面对诈骗,我们应该结合科技与生活素养,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网,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