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潘罡》无独有偶的生命韧性

在经济大环境严峻、政党恶斗的情况下,台湾社会为何犹能保有一定生命力?关键是台湾有奋斗不懈的民间支撑住整体生态。以表演艺术为例,今年成军满20年的偶剧团队「无独有偶」经过5年扎根,在宜兰偏乡利泽,建构出一个小而美的艺术园区。这样的团队南北所在多有,刻画出台湾人的韧性与毅力。

传统型态的表演艺术式微是当代无可避免的宿命。现代民众在资通讯科技全方位包围下,休闲娱乐一面倒向影音符号世界,着重现场演出的传统型态表演艺术只好退位,否则就得跟上潮流,像霹雳布袋戏就彻底朝声光特效转型,不再服膺于传统美学。

但「无独有偶」、嘉义「阮剧团」、台南十鼓等另辟蹊径。比方「无独有偶」租借废弃农会谷仓,独资投入1千万台币装修,打造偶剧艺术的创作、欣赏、教学、国际交流等多元经营基地;在谷仓地面楼开辟餐饮与销售空间,搜集各地戏偶并设立展柜,加入宜兰「类博物馆」家族行列;与在地连结,举办「利泽偶聚祭」节庆,并参与当地寺庙「元宵走尪」活动。他们与国小合作,设计制作大型创意尪仔,伴随神轿遶境祈福;还透过国际资源,开放宜兰学校申请,引进外国艺术家到偏乡校园教学。

如今「无独有偶」每年可创造2千多万产值,养活10多位专职员工。台湾南北不乏这样戮力以赴的团队,最重要的是,他们其实是透过艺术专业的文化资本,参与社区营造,包括活化文化资产,拉擡地方经济,促进生活美学教育等。然而他们普遍都在挣扎求生,除了上述大环境不佳等难题,表演艺术又有工时长、成本高、回收期短等「包莫尔病」窘境,使得经营倍为艰辛。

由于他们的经营理念与方式附带极高的公益性质,协助这样的艺文团队永续经营,对政府而言堪称责无旁贷。讽刺的是,各级政府均高喊重视文化,却常仅止于口号。宜兰地方演艺厅每年补助艺文展演的经费,竟然只有区区几十万,又要做出业绩,只好委屈团队帮忙。中央拨付地方的文化款项往往被挪为他用,很难真正惠及艺文圈。

蔡英文上台后中央文化预算确实有起色,尤其108年度连前瞻计划增加近56亿,但某些预算运用,比方「补助」而非「投资」流行文化、时尚产业,作法值得商榷。此外,文化部连年加码文资项目,但重点放在「再造历史现场」,偏硬体建设,对文资的生态振兴,特别是能兼顾社造、文资活化并投身美学基础教育的创意团队,也该列入重点扶植。

只需多些活水,这些坚韧的台湾文化生命力,必将更能灿烂绽放。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