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怎么说再见?6个预防失智 快乐的老后实践主张

我要怎么说再见?(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怕「失智」?多阅读、多动脑、多游山玩水、欢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没病痛,而是跟疾病「们」和平相处。

怕「癌症」?如果生病,别问「为什么是我」,好好治疗就是了。

怕「独居」?有老本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乐、很自豪的事。

愈怕变成怎样,反而愈容易变成那样。面对年老,你愈是从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怎么想,就会怎么做,最后达到你所想像的结果。

──你想要什么样的老后

◎六个预防失智,快乐的老后实践主张

1.独居而不孤独:接受变老的事实,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设。

2.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乐、很自豪的事。

3.年老却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认知存款,运动能带来健康长寿

4.一起预防失智:多动脑、多活动、多做家事、多与人互动,可以降低失智风险。

5.积极照顾健康:生活有目标,维系社交人脉,健康的生活型态

6.持续学习新知银发族也要有目标,才会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

【精彩书摘

回顾罹癌好友的精采此生

参加过不少告别式,印象最深刻、也最震撼的是一位六十岁往生的好友,放映的第一张投影片就是她罹患癌症后,接受化疗的光头照片:身着病服、打着点滴,体贴的先生陪伴在旁。她坚定的眼神,勇敢、豪率,令人动容

投影片从她人生的最后时刻一直往前推:事业成就、桃李天下、家庭圆满、国外求学、学业优异到乖巧可爱的小女孩……短暂的片段如同时光隧道般,带我们陪着她走完精采人生。

事后,一位朋友很感慨地说:「平常要多拍照,告别式才会精采丰富。而且要趁现在还不是很老,去拍一张美美大头照,以备灵堂使用。」

我不禁心想:我要怎样的告别式呢?

人老了,有一天都会这样

记得我五、六岁时,住在乡下的外祖母去世了。

瘦小的外祖母是位非常慈祥、轻声细语,散发着温暖光辉的长辈。我们这些孩子都非常喜欢她来家里,因为如果犯了错,母亲拿起藤条要责打时,赶快跑到外祖母身边就没事了。

外祖母的遗体躺在大厅里,垫高的门扇板上,面色祥和,旁边点着香。母亲带着我绕外祖母一圈,说:「免惊,阿嬷是好人,很疼我们,不会害我们的。」──这是我对往生者的初次印象:安静、平和、自然,无有恐惧,而且人老了,有一天都会这样。

父亲病逝时是九十一岁。中部小镇的丧礼,大多在自家门前搭棚、设灵堂,且占了马路的一部分,因此,需事先向派出所申请路权

当时,我们晚辈站在灵堂旁,一面哀戚答礼、一面听到背后的车声,不免有点担心被撞。幸好路过者都尊重往生者,也体谅家属,车子慢行而过。

晚辈跪拜时,六十岁出头的大嫂因膝盖退化,跪下后无法起身,还得让身旁的大哥拉她一把。礼仪师赶紧说:「不方便者可以免跪,行礼即可。」

丧礼的繁文缛节之一是请法师及居士诵经、念佛。我手边没有经文,不知内容,只觉得声调平庸而反复,但听久了,心境却慢慢平静,颇为疗愈。

那时五十多岁的我,想着退休后,也许可以从事礼仪师的工作,希望能以庄严、温暖的方式抚慰生者。大哥却笑说,殡葬业是个大事业,我的外表和专业能力都明显不足。他说得对,但从此,我就特别注意丧礼抚愈人心的疗效。

父亲去世后六年,九十七岁的母亲往生了,我们仍然在自家门前搭棚、设灵堂。由于母亲是大家族中最高龄的长辈,当时跪拜的晚辈多到即使三人一排,还是排到棚子外。这让我感受到台湾传统的丧礼,可说是大家族成员见面、缅怀、思源的机会,也是个人省思、感恩和疗伤止痛的起动力。

基督教的追思礼拜在教会举行,庄严典雅,除了牧师讲道、献诗班,大家一起祷告、读经唱诗,非常疗愈,而且离开时,每人手上还常带回一盒点心呢!

从现在开始回看一生,不留下遗憾

我单身,与大家族的亲戚们平常少联络,想到等哪天自己走了,那时候朋友也都老了,能来参加告别式的人可能寥寥无几,怕是既难堪,又心酸。

所以,我决定免掉告别式,但要自行制作一生的投影片,而且从现在开始做,同时反省做人有哪些要改善或学习的、还想去哪里玩、哪些事还没做,趁现在还来得及一一补足。

不过,投影片将来给谁看?总有几位亲友吧。或许也可以放到YouTube,永存云端喔。

(本文摘自《你怎么看待老年,它就怎么回应你》/宝瓶文化)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秀枝医师

国内失智症领域权威

台北荣总一般神经内科主任

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临床兼任教授

联合报》「元气周报专栏作家

康健杂志专栏作家

前台北荣总一般神经内科主任、国立阳明交通大学临床兼任教授,为国内失智症领域的权威,也是《联合报》「元气周报」、《康健》杂志的专栏作家。

59岁时,她依规划好的人生时间表从医疗第一线退下,将诊疗空间留给年轻医师,而把时间留给了自己。

专业上,她「退而不休」,继续担任台北荣总特约医师、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神经学科兼任教授级临床教师,致力于推广民众了解失智症,正视失智症对于患者、照顾者乃至于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专栏文章得到读者的热烈回响。与王培宁医师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书,荣获国民健康署「优良健康读物推介奖」。

在生活上,她过得比年轻时还精采。她认为,有了心理准备,对于年老就不会惊慌,懂得接受随之而来的身心变化。她不但自己身体力行,更致力于将这样的观念推广给大众。

而她结合医学专业与写作兴趣,以杨云三为笔名所写的短篇小说〈我得了「库贾氏病」?〉,获得二○一八年新北市文学奖黄金组的「优等奖」(收录于第八届新北市文学奖得奖作品集《这是好宅》)。

另着有《把时间留给自己──失智症权威医师的自在熟龄指南》、《爱上慢慢变老的自己──退休医生给你的57个实用身心提醒》、《聪明活到一百岁》、《多动脑,不会老》、《当父母变老──关心失智症、中风及其他神经疾病》等书,并与王培宁医师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别等失智上身》。

●刘秀枝医师的部落格【Joy笔记】: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你怎么看待老年,它就怎么回应你》/宝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