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想做的事,但父母不答應」…阿德勒:不是不能做 是自己選擇不做

示意图/Ingimage

「你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是什么意思?

阿德勒心理学的「创造性自我」(主体论)提倡,「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决定」。

「我有想做的事,但父母不答应。」

「我没钱,所以办不到。」

「这样会造成家里的负担,我没办法。」

因为这样而忍耐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等于是让别人来描绘自己的人生。

确实,外在因素有时会成为障碍。

但如果这件事是你真心想做的,不论遭到谁的反对、不论有没有钱,总是能想到办法去实行。

引用阿德勒的说法,这「不是不能做,是自己选择不做」。

我在实践阿德勒心理学的第一个月,了解自己开心与不开心、喜欢和厌恶的因素,也察觉了自己重视的价值观。

在第二个月,我更进一步思考「我的人生是不是由自己所描绘的」。

然而当我想像自己想做的事、思考「想在喜欢的时候待在喜欢的地方」「是不是该换工作」时,我却总是先想到:

「不知道家人会怎么想?」

「大家会怎么说我?」

当时的我还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过着以他人为中心的日子。不过我在第一个月开始意识到「课题分离」,慢慢以自己为优先、说出想说的话之后,便逐渐培养出对人生的控制感。

自己的事自己决定

前面提过,我从小就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忽视自己想做的事,所有行动的前提都是要让别人开心。

在学校,当大家分配班级干部的职位时,我会先让别人去争取他们想做的工作,自己则是选最后剩下的位子。

学才艺也一样,我会因为「别人都在学」,于是也跟风去学了游泳和足球(不过现在足球确实是我最爱的运动)。

在大学里选课时,我也会跟着朋友选他想上的课……

如今回忆起来,我甚至想不出「自己究竟好好做过哪些选择」,一切都是以他人为中心来决定并行动。

说真的,我曾想过「如果能多学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了」「如果能拓展更多人脉,接触更多人、多受点刺激就好了」。

一开始也会觉得后悔,但这毕竟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阿德勒心理学的「创造性自我」让我明白,人生这条路,是靠自己的决定走出来的。

既然是过去的自己塑造出现在的我,那么我只要改变现在的自己,就能改变未来的人生。

我认为,对过去的人生感到后悔的人,会更有力量来改变将来的人生。因为「再这样下去可不行」的想法,会转化为改变的力量。

阿德勒心理学有一个概念,称为「软性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

「软性」的意思,就是不强硬地说「你可以自己决定任何事」。

在哲学里,「决定论」是指「有过去才会有现在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会受到过去的影响,无法改变」;而与之相对的概念是「自由意志」,主张「一切都可自主决定,不受遗传和社会的限制」。

阿德勒心理学则是走中间路线,属于「软性决定论」。

这是因为阿德勒本身患有疾病,他也曾谈过自己在遗传和身体的劣势,认为人们难免会受到这些外在因素影响。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人依然能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拥有自主决定的权利,对这些生命经验做出主观诠释和运用。

如果因为遗传所造成的身体特征或疾病等实质因素,导致我们无法做到某些事,那确实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只要去思考自己现在还拥有什么、能做到什么就好。

你可以用更有弹性的方式思考,再以自己的方法落实,我觉得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优点。

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型态

「既然过去的人生是自己决定和选择的,那么今后的人生也可以由自己决定。」

培养出「创造性自我」后,我便能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人生。

前面提过,阿德勒称呼性格为「生活型态」,而思考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型态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衡量自己生长于何种价值观的指标。

了解这一点后,只要确定自己将来想怎么做,就能改变生活型态。

阿德勒所说的生活型态包含了三项要素:

‧自我概念: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人。

‧世界观:如何看待周遭的人和环境。

‧自我理想:希望自己和周遭的环境如何。

「自我概念」所指涉的范围很广,从「我是父亲」「我是家庭主妇」这些身分的认知,到「我很内向」「我很会聊天」「我不善于和人往来」这些特征都包含在内。

「世界观」是指对自己以外之人事物的认知,例如「身边的人都很温柔」「社会很冷漠」「身边很多优秀的人」等。

「自我理想」则是像「我要变成有钱人」「我必须出人头地」「我必须靠自己生存下去」「家人必须和睦相处」这类理想。

阿德勒认为,只要掌握「对自己的认识、对周遭人事物的认识,以及理想中的自己和周遭要成为什么模样」这三个概念,并在必要时再次审视,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型态。

同时,这三个概念也深受与家庭(家人)的关系影响。

家庭是世界的缩影,孩子会透过与家人的关系,学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周围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另外,阿德勒也说过,比起父母,孩子受手足的影响更深──因为年龄相近,容易产生竞争心态的缘故。

这种手足在家庭里的配置顺序,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家庭星座」。

虽然这只是大致上的倾向,不过第一个孩子大多「想博取关注」「想满足周遭的期待」「有控制欲」,最小的孩子则有「怕寂寞」「坚持自己的作风」「认为别人帮自己忙是天经地义」等特征。

我在家中是长子,相当符合「想满足周遭的期待」这项特征。另外,很多人都说我「善于照顾年纪小的人」,这或许也是第一个孩子的特征。

但是千万别忘了,这些都只是影响,而非定论。关键就在前面所提到的「软性决定论」:

人生可以由自己描绘。

自己的事可以自己决定。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

透过这些分析思考自己的生活型态后,我发现自己因为不擅长与人往来,反而更珍惜那些少数能建立深入关系的交情。

我也觉得自己非常亲近那些愿意和我往来的人。

反过来说,一遇到合不来的人,关系马上就会变得疏远。

此外,我也发现自己不喜欢竞争,希望人人都能平等相待。

图为《以阿德勒为人生教练的一年:工作、人际、收入都变好的一年》书封,究竟出版社提供

了解自己的生活型态后,就更容易知道今后要做的事情(目的)可以朝哪个方向发展。如果想依「自我理想」创造未来,只要依循自己的生活型态行动即可;而我的生活型态,也能根据自己的目的改变。

(本文出自《以阿德勒为人生教练的一年:工作、人际、收入都变好的一年》,究竟出版社出版,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