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春风波】温宗翰/面包要好吃要有台湾心
▲吴宝春的麦方店主打「酒酿桂圆」和「荔枝玫瑰」两款口味。(资料照/记者魏有德摄)
台语称呼面包为「麭」,读音为「pháng」,这个词音来自于欧洲,跟红茶读作「tê」一样都是外来词,但成为我们的文化。所以留学法国的民俗研究者林茂贤老师,便经常开完笑说,到了欧洲就算不会说法文,懂台语至少也能有面包与红茶可以喝。
台湾最早有面包店不确定是否源自日本人,但台湾日日新报有笔在1898年的纪录,提到办理据台初期武力镇压战死者的招魂祭时,就有面包店协助接待。这是不是意味着面包店起始的年代可能更早?
「麦方」博好感
吴宝春的店,是使用「『麦方』店」这样的字词,可能有些人注意听过他们会用中文夹杂台语,说欢迎莅临「吴宝春『麦方』店」,前三字「吴宝春」用中文,后两字指面包店,则是使用台语。这当然就是一种在地情感的招揽作用,不用宣称材料是否在地,不用特别强调口味是否台湾,光是「『麦方』店」两字就能博取好感。
但我一直以来都不爱吴宝春的面包,甚至从来没有主动买过,不是说他的面包不好吃,而是我喜欢那种现在已经被主流市场认为是很粗俗廉价的面包,从小到现在,我在夜市买5元、10元面包的次数,都高于在面包店里面购买。对我而言,即使现在有些夜市面包已经改为工厂制造,可能没有松软的口感,或是异常松软,没有高级用料,但始终有一种亲切的气味。
小时候最喜欢逛夜市买面包,我甚至可以站在夜市面包摊前面许久,把每个面包都仔仔细细地看清楚,然后谨慎地挑选一个习惯吃的肉松面包、鲜奶螺旋面包或巧克力面包,当作隔天早餐;但这三种我始终只会买两个,因为那时候总觉得超过十元就算很昂贵。
高中时候,有同学吃一个面包要价60元,让我惊讶不已,他分享一口给我,很香很好吃,印象很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昂贵面包,但不敢让他知道那是我第一次吃到10元以外的面包,默默地给他评价说「还可以」。
台湾味
我始终习惯在夜市里买面包,连在大学办活动时,我都是特别跟夜市摊贩订面包。对许多努力生活的人而言,面包可能不是一种口味感受,不是一种气氛,更不是一种情调,只是想办法认真活下去的凭借。
我对夜市面包的情感,不受师傅是谁而影响,那些夜市面包的气味甚至都一模一样,或许现在都改成工厂制造,搞不好还有中国原料;但我清楚知道,这些被视为口感不佳、用料随便的面包,育养不少劳苦大众,甚至陪我长大。直到现在,看到有面包车温馨地将面包送到家门口时,都还会忍不住买几个来回忆一下这些有台湾味的面包。
吴宝春有没有台湾心我不知道,但我很确定他的面包本来就没有台湾味。
当初吴宝春依靠着「台湾之光」的热情打响名号,但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拓展事业或许不见得是最重要的,一个面包可能缔造一个人一辈子的人生态度与情感,拥有什么样的情感、创造什么样的记忆,或许才是面包师傅最大的责任。
热门点阅》►他的认同,关你什么事?
●本文经作者润饰、授权,转载自脸书,请勿直接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