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重要,中国重要,苏州重要”
□苏报记者 陆晓华 葛皓珺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在美国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昨天,李政道先生安葬于家乡苏州。当天,苏州举办了致敬李政道先生主题活动,表达家乡人民对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大师已逝,风骨长存。
近日,苏报记者专访了李政道先生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讲座教授李中清,听他讲述李政道先生生活中的点滴往事。
李中清说,在父亲的观念里,因为他是物理学家,所以物理重要;因为他是中国人,所以中国重要;因为他是苏州人,所以苏州重要。
父亲的求学路:从“小糊涂”到物理博士
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先生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贡献。作为推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炎黄赤子,李政道自1972年首次回国访问,到2010年最后一次回国,38年间回国49次。他用杰出科学家的卓越眼光,为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虽为大师,但在家人眼里,李政道先生始终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父亲没有高中、本科、硕士的文凭,接受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时候在家里有个外号,叫‘小糊涂’。”李中清讲述道,李政道小时候并不算是各科都优秀的“好学生”,还有些调皮,曾经想模仿孙悟空腾云驾雾而从桌子上跳下来。李政道的父亲设定了考试需达到80分的标准,而他每门课程都精准地维持在这一分数线之上,唯有物理这门他最为热爱的学科,能取得90分的高分。“正是在从小边调皮边求学的过程中,爸爸找到了物理的兴趣。”李中清说。
在浙江大学求学期间,李政道遇到了许多求学路上的“领路人”。李中清说:“爸爸之前只是学习物理课本,并没有遇到真正的物理学家,在浙江大学,他接触到束星北和王淦昌两位物理教授的课,才慢慢发现‘物理真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啊!’”
受两位物理教授的启发,李政道从电机系转到了物理系。1945年,在束星北的建议下,李政道转学至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大二,在那里遇上了“贵人”吴大猷先生和叶企孙先生。李中清提及,叶企孙先生一直到逝世依然珍藏着李政道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期间的试卷。他高度赞赏李政道在试卷中的回答,认为其见解独特,展现出对物理非凡的理解力。
1946年,李政道经吴大猷的遴选和力荐,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那时候爸爸才19岁,因为没有大学文凭,很多学校都不接收他,他只能在芝加哥大学当一个‘特殊学生’,能听课但拿不到文凭。”李中清说,入学物理系不久,便迎来了一场三小时的物理、化学综合考试,李政道仅用了60分钟便完成了物理部分的作答并提前交卷,虽然化学部分的题目他没有作答,物理部分却考了第一。“当时很多人吓坏了,他们说‘这个外国人,连英语都不会,怎么这么快就交了卷’。”凭借自己无可挑剔的物理成绩,李政道说服学校接纳他为正式的博士研究生,并随后有幸在理论物理领域师从恩利克·费米深造。
“爸爸就是这样从一个‘小糊涂’找到了兴趣方向,又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博士生,这是他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的基础。”李中清说。
父亲的价值观:做事情应该按照自己真正的想法
在李中清的童年记忆中,母亲负责他们兄弟俩的生活和学习,与父亲的交流通常是在饭桌上。但就是这一顿顿饭,塑造了李中清兄弟俩贯穿一生的价值观。
“爸爸很少跟我们聊日常琐事,探讨的多是抽象的事物。”李中清印象深刻的是一场关于“活着”的讨论:“爸爸问人类和石头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人类‘活着’;那‘活着’的人类和植物、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区别在于人类有大脑,可以思考,能够创新。爸爸又继续提问:物种是怎么演化出文明的?那是因为出现了文字,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知识与文化传承了下去。”
在一次次思想的交流中,李政道培养了儿子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将自己的价值观根植到孩子们的心中。
李中清回忆说,父亲有一条价值准则,即做事情应该按照自己真正的想法,评判对错不能按利益划分,否则就会决策错误,因为“利益是短的,但价值是长的”。李政道先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条准则:1979年,他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选拔推荐了一批优秀学生赴美深造,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建议下,我国正式创立博士后制度,有效推动国家急需的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 2014年,他建议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研究所,吸引一群顶尖科学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重大发展。
“爸爸不会考虑利益等‘复杂’的问题,他只是按照他想的去做。1985年,他在苏州设立‘李政道奖学金’,拿出自己的薪水去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苏州人的责任。”李中清说。
这一价值准则在李中清兄弟俩身上得到了延续。用李中清的话来说,这是“价值观的遗传”。李中清举例说,他的弟弟李中汉在康奈尔大学专门给寒门学子开了一门基础化学课,让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少数族裔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从医梦想。这件没有薪水的事情李中汉做了六七年,让他们的考试通过率从40%提升到80%。
李中清自己也是一样,践行着从父亲那里“遗传”到的价值观。李中清工作的加州理工学院里有三分之一是华人,他们有学习中文的需求,但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李中清在业余时间教这些学生学中文。“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我有这个责任。我跟他们说,要想来学中文那就早上7点半来找我,学习一个小时,不影响8点半的课。”李中清表示,他做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别人的赞扬,而是“该我做的事情,我就要做到底”。
“这是父亲的价值观,我认为这是我们都要去效仿的,这也是我和弟弟做人的基本原则。”李中清说。
父亲的家国情:始终称自己是苏州人
李政道先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中国文化教育,在李中清兄弟小时候就送他们去学汉语。李中清说,父亲对中国的古董与艺术很感兴趣,也会带领家人去博物馆看瓷器、国画。“他边看边和我们讨论,为什么这个瓷器是不规则的圆形,为什么宋朝水墨画里的山不是对称的。他引导我们去理解什么是美,培养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十几年前,李中清通过相关渠道得知他们祖辈迁居苏州到父亲已经是第四代了。因此,虽然父亲19岁就离开了中国,在苏州求学的经历也不长,但苏州对李政道来说就是自己的家乡。李中清告诉记者,父亲直到临终始终说自己是苏州人,要落叶归根。
李中清说,父亲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常常和家人讲苏州的历史与文化。李中清回忆,他读本科的时候阅读何炳棣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书,回家后与父亲展开了交流。“爸爸说在科举中苏州人的表现特别好。他还领着我们看历史书中的表格,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前三名中苏州人的比例是全国最高的。”翻看着历史书籍,李政道对家人强调说,因为我们是苏州人,所以这是我们的骄傲。
李政道先生对苏州的眷恋不仅体现在口头上,更付诸实际行动。他几乎每次回国访问都会抽空回到苏州,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他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积极推动中美教育交流,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00年,李政道回到母校苏州中学与师生亲切交流;2011年,在李政道的推动下,北京大学量子研究所赞助苏州中学建造了量子科学馆;2020年,苏州中学与北京大学合作,在原量子科学馆基础上创办北大国内首个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量子馆更名为“政道楼”。
“苏州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她的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雄厚。我们很愿意助力苏州未来的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李中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