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出租车引发AI公正转型讨论 | 郭沛源说ESG

最近一周,网上关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讨论一下子热了起来。原因是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订单量飙升,引起出租车司机不满,引发社会热议。

我还没有打过这种车。从武汉的各种小视频来看,萝卜快跑投放车辆不少,最大优点是便宜,10公里的路程车费约在4元~16元区间,普通网约车则在18元~30元区间。有人激动地说,打车这么便宜,还要买车干什么。无人出租车也有缺点,主要是通行效率比传统出租车要低一些,所以要赶飞机火车的话,时间不一定有保障。

先来调查一下大家对无人出租车的认知和态度。

租车之所以引发热议,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无人出租车抢了出租车司机饭碗,有司机抱怨说订单量下降,与乘客的“喜大普奔”形成鲜明反差。其次是无人出租车在道路上闹出各种笑话,常常令人哭笑不得,譬如被警察拦下来查酒驾、无人出租车看到路面异常状况(譬如风吹来一个纸袋)傻傻呆在原地不知所措等等。再有就是人们发现黑科技背后还有远程操控,萝卜快跑有远程驾驶员可以远程接管操控车辆和与乘客交流等。

在这些问题中,最核心的争议,还是抢饭碗的问题。无人出租车用AI取代了司机,省去司机的工资和饭钱,可以1天24小时运转,既不上厕所也不用睡觉,运营成本自然大幅下降。无人出租车可以把节约成本的一部分让渡给消费者,打车的费用就下降了。

这笔账看上去算得没毛病,但实际上有些隐性成本没有考虑进来。首先,如果短时间内大量出租车司机失业,必然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政府要花时间精力支持出租车司机转型再就业,这是一笔隐性成本。其次,在真实路况下,无人出租车通行效率往往不高,以便获得足够的安全性,这会加剧高峰时间的交通拥堵,实际上相当于无人出租车公司对公共资源的一种占用,这也是一笔隐性成本。最后,无人出租车也有人在后台操控,可能会面临人为操控的伦理风险、病毒入侵或系统被劫持的公共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成本也要测算在内。

总之,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很有必要给无人出租车计算一个总社会成本和总社会收益。只有总社会收益高于总社会成本,无人出租车的投放才是对社会有益的一种行业变革。

具体量化测算不太容易。但我推测,即便算上这些成本,若是平摊到每一笔订单中,打车钱应该还是比传统出租车便宜的,但估计比现在网上流传的价格要高一些。这样的调整是有意义的:可以让无人出租车和传统出租车的价差小一点,让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转型更有序一些。否则,资本凶猛,泥沙俱下。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共享自行车血拼的那些年,消费者得一时之利,但公共资源(如人行道资源)被挤占,行业大战之后大量车辆资源被浪费,还有不少消费者押金都拿不回来。这些隐性成本,本应体现在共享自行车资费之中,但实际并没有。这个问题的解决(或缓解),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几乎没有可能,必须要政府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措施。

其实,不仅无人出租车有这个问题,所有AI可以取代人的工作岗位的领域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正在出现的无人配送外卖等。我们可以把这类问题称之为AI的公正转型问题,即应用AI的时候如何将其所产生的负面的社会影响降到最低,以实现从人工到AI的有序转型,不是让AI夺取人的工作,而是让人从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转向更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增进个体和社会福祉。这个问题在我们年初发布的《中国责任投资(ESG)十大趋势2024》提出过。(相关阅读:)

公正转型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气候转型之中,我们最近几年也都在倡导和研究气候变化的公正转型问题。完全没想到,竟然是AI公正转型率先引发热议了。(相关阅读: | )

供稿:郭沛源

编辑:张瑞环

审核:徐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