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别厕所该怎么设?欧美1990年代就讨论了,台湾呢?
近年台湾基于对「多元性别认同」族群的尊重和友善,陆续推出设置「性别友善厕所」的计划,但15日前立委雷倩撰文反对目前行政院性别平等处的研拟规划,认为社会对此议题仍未有深度讨论,是「少数特定人将这种激进作法,包装为进步价值来蒙蔽台湾的善良百姓!」
雷倩在ETtoday东森新闻云《云论》专栏(点我看雷倩/性别友善厕所真对性别友善吗?)中质疑「男女多间混用型公厕究竟如何『性别友善』?」在许多设施上如单间厕所设置洗手台、流水声等,都显示了男女混厕的尴尬与不便,不是真的「友善」。
另外,雷倩也质疑「谁同意设置男女多间混用型公厕是可接受甚或进步的?」特别举出「周遭国家的经验」,「从男女混用公共厕所到男厕女厕分开、隐私保障增高,是国家发展的进步指标」、「一个国家的公厕不只是文明的象征,更是妇幼安全的防线」,需针对「最低限度需妥适处理各种安全与隐私」进行考量。
▼成功大学「性别友善厕所」。(图/成功大学提供)
「性别友善」的国际经验
国际上最早开启「无性别厕所」的议题,来自1990年英国公厕的讨论,女性主义者认为,现代女性劳动与户外娱乐活动增加,进而提升对公厕的需求,同时间美国也有学者认为,公厕设置与箝制女性行动的意识形态有相当程度的关联。
90年代后欧美陆续对公厕的讨论着重在女性的「自然性」价值,不仅是观念的辩证,更提到公厕须包含诸多友善女性的实务考量,包括可及性(位置)、宽大的空间与弹性设计、换尿布台、维修与卫生、安全、生态等面向。
公厕议题的讨论虽然是因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而揭开,但在现代化的需求下,也逐渐成为公众议题。像是看护在协助看护者如厕、多元性别认同者、跨性别者遭到歧视等问题,都延伸成为人权议题的一部分,因此美国许多州政府在「反歧视法」中明确纳入相关的权利保障,总统欧巴马于2015年在白宫办公区域设置性别友善厕所,希望能提供多元性别认同职员舒适的办公环境。
然而,即便在美国,仍是有许多人以公厕为例,反对相关性别平等法律,像是2015年11月,德州休士顿选民用公投表达废除《休士顿平权法》(Houston Equal Rights Ordinance, Hero),其中反对「Hero」的市民便认为这项法令将会让声称「自己有女性认同的男性」进入厕所,可能使女性受到较大的伤害。虽然波士顿市长帕克认为该法案与性犯罪联想在一起是「奇怪的偏执」,因为只要是在公共场所的犯罪行为原本就是非法,不因是性别友善厕所有所改变,但仍无法挽回市民的公投决定。
▼成功大学推行「性别友善厕所」。(图/成功大学提供)
台湾经验:男女混=友善?跨族群友善?
台湾在无性别厕所的议题,事实上从2009年5月,台湾10所大专院校同志社团即发出联合声明,呼吁校园设置性别友善厕所,方便不同性别认同的学生如厕,也突显校园对不同性别认同学生的需求与尊重的忽视。
2011年世新大学率先启用性别友善厕所,厕所内同时含有小便斗或马桶隔间不一,不论男女都能使用。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系也跟进启用,据媒体报导,该系主任称目前学生适应良好,其后陆续在成功大学亦有设置。
行政院性别平等处近日以「性别友善厕所」为施政目标,要求内政部建筑研究所及营建署规划,台北市亦在「台北市政府营造友善同志环境实施计划」中,「营造性别友善校园环境」一项内容提到「检视校园环境及厕所标示,符合多元性别之需求。」以厕所达成性别平等目标的标的之一。
目前性别友善厕所历史最为「悠久」的世新大学,副教授彭渰雯曾带领学生林书伃研究世新大学的「无性别厕所」使用经验,结论表示,虽然受到81.6%受访学生的支持,但使用率不高,女性使用者也仅有26.6%。
研究表示,可预期结果是「叫好不叫座」,但亦可借此思考「厕所空间的性别改革,是否只有『去除男女』二分一途。」无性别厕所的思考也不单只有「男女混用」或是「男女共用」,而是应有更多想像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