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成“珞珈山人民公园”?高校开放或许开错了“门”
原标题:武汉大学成“珞珈山人民公园”?高校开放或许开错了“门”
春回大地,樱花绽放,武汉大学成了很多游人踏青赏春的好去处,然而随着校园内的游客增多,一系列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对此,武汉大学保卫部日前发布严正声明,明确表示樱花开放期间外来赏樱人员进校将实行“实名限额、网络预约、双重核验”等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外界以任何名义声称内部车辆接送游客或有偿预约车辆入校的,均系假冒且涉嫌违法。
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校开放之争,似乎因为游客们的热情而正在“遇冷”。事实上,这也不能怪武汉大学“不近人情”,几天前,武汉大学就发生一起游客与学生冲突事件,据自称武大学生的当事人表示,开车人在拥堵路段拼命往前挤,并疯狂鸣笛,自己便与对方发生了言语和肢体冲突。除此之外,拍照喧哗、攀折树枝、践踏草坪等现象……都在校园内时有发生,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某社交平台上,竟有人跑到学校办公室等地打卡。
高校开放成了景区开门,这样的开放其实是在“闭塞”。对于学生和教职工而言,随意地“开门迎客”会阻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是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而反观游客,看上去似乎一点亏也不吃——可以多个免费的打卡景点,实际上却因为简单地把大学当成景区的平替,而窄化了高校开放的真正意义。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样打开门来就是开放的方式,堵住了社会人员与高校人员友善交流的通道,双方往往是冲突多而交流少。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高校开放开错了“门”。只打开了人员流动的门,却没有打通人员交流的门。一方面,外来社会人员并未与高校人员达成有效沟通,什么时候能进来,什么地区可以参观,什么事情可以做……都没有一个事先准确的交流。另一方面,社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停留在浅层次的参观上面,高校更多的是发挥休闲娱乐的景区功能,实际上高校作为文化圣地,更应该发挥着文化传播和成风化人的作用。
但不管怎么说,高校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只不过在怎么开放上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而这样的磨合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协作。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开放策略,提前告知游客准入事宜,对不守规矩的游客进行劝退和禁入。作为游客也需要明白,大学毕竟还是教学场所,对待静心求学的学子,应该多点尊重和爱护,不要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打扰。
长期以来,高校学子与社会的脱轨,社会人员对高校的向往,无不推动着高校大门的敞开。教育部也公开答复称,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但在急于打开大学校门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慢下来思考一下,高校开放究竟要开哪一扇门。(陈奇)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