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杭州、东莞,升级了!

作者:熊志

超大城市再扩容,武汉、杭州、东莞三大城市,升级了。

日前,住建部官网发布了《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公布了全国城市的人口数据。数据显示,武汉、杭州、东莞三地的城区总人口突破1000万人,跻身超大城市之列。

大家都知道,抢人大战,是这几年城市竞争的一条重要主线。人口规模的升级,意味着城市能级的跃升,更多的劳动力,更广阔的消费人群,更多的政策倾斜,更高规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

但要指出的是,三大城市集体晋级,事情没那么简单。

1

城市规模等级的评定,依据的是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中提到:

不难看出,在等级划分中,超大城市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之前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全国一共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和天津。

按照住建部最新数据,武汉、杭州、东莞三大新一线城市,城区总人口突破了千万大关,超大城市名单扩容到10个。

一座城市动辄千万人口,规模堪比一些国家的大型都市区,或者说都市圈,这在全球都是比较少见的,也显示我国的人口聚集程度之高。

当然,武汉、杭州、东莞的网友,在为城市升级欢呼雀跃时,可能得泼一盆冷水了——严格来说,关于它们晋级的人口数据统计口径,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

我们知道,关于城区人口数据,现在主要有两个官方口径,一个是国家统计局,一个是住建部的年鉴。之前七普统计后,国家统计局曾发布了一份超、特大城市的名单,其中包含这些城市的城区人口数据。

住建部公布的统计年鉴,也统计了各地的城区人口数据,但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这些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地方的抽样数据,相较于人口普查数据,精确度低不少。

第二,武汉、杭州、东莞三城城区人口破千万,它是统计年鉴中,城区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相加的结果。而暂住人口的门槛低很多,不像常住人口那样,需要在一个地方呆满半年才能算作一个人头数。

简单来说,国统局的城区人口,指的是城区的常住人口;而现在关于三大城市晋级,依据的是住建部数据,是将城区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加起来得到的城区总人口。

城区总人口和城区常住人口,这是两个概念,前者统计口径更宽,这种统计方式存在注水的嫌疑,甚至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城区总人口,超过全部常住人口。

以东莞为例,2022年城区总人口是1082.44万人,但常住人口只有1043.7万人。所以如果将暂住人口算在内,据此得出结论,三大城市已经实现了规模晋级,其实是不太严谨的。

2

虽然武汉、杭州、东莞晋级特大城市,依据的是城区总人口的“注水”口径,但客观来说,它们距离超大城市,其实并不遥远。

以武汉为例,七普数据中,其城区人口已经达到了995万人,在当时属于特大城市,距离千万大关只差临门一脚。

而且注意,七普的统计是在2020年底,到今年已经隔了三年,近两年武汉的常住人口增长在10万人左右。以这样的增长速度来看,武汉城区人口突破千万,是大概率的事,只不过它的总量,可能达不到住建部口径中的1080.64万人。

武汉能够晋级并不奇怪。尽管前两年遭遇疫情重创,但疫后的武汉在快速反弹,2021年GDP同比增长12.2%,2022年增长4.0%,在重点城市中,增速一直是遥遥领先。

去过武汉的人,应该也能发现,经过前些年“满城挖”的城建,它的城市面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更新。

在人口方面,之前的武汉,一直有着留不住大学生的痛点——这里高校众多,大学生数量超百万,但人才流失严重。

武汉曾在2017年专门启动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通过落户、补贴等各项政策,吸引大学生留居,官方数据显示,到2022年,191万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武汉。

青年人才留汉,利好人口增长。当然,武汉实现人口规模、城市等级的升级,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中西部产业转移下的人口回流,强省会、都市圈建设对虹吸效应的放大,等等。

至于东莞,七普时的城区人口达到了956万人,按照正常增速,到2022年城区人口破千万的难度比较大,升级超大城市,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东莞属于为数不多的“直筒子市”,没有下辖县和市辖区,这和苏州形成了较大区别——苏州下面,好几个头部百强县,就连工业园此前也一直被纳入“镇中心区”统计,前不久才调整为“主城区”,这一番调整,苏州的城区人口大幅增长,直接跻身特大城市。

因为是“直筒子市”,东莞的城市结构,显得比较散装,没有一个明确的城市中心,这也成为其地铁建设进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人的活动区域,就局限于所在的镇街,跨区域的通勤需求较少,影响了地铁的客流。所以从开通第一条地铁到今天,7年过去了,东莞仍然只有一条地铁线路。

我们知道,地铁建设的审批,人口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于东莞来说,城市规模的升级,对地铁建设,或将能够起到一定的提速作用。

当然,东莞面临的挑战在于,其一,如何让数量庞大的非户籍人口,能够在本地扎根,对地方做出长期贡献?要知道东莞的外来人口,接近800万左右,高居全国第一。

其二,如何破解产业升级的难题?东莞有很多首屈一指的头部企业,如华为、OPPO、vivo等等,但总体来说,它的世界工厂属性依然较强,占据的主要是制造环节,而非研发等高价值的环节。

2022年东莞GDP增长只有0.6%,面临失速的危险,说到底还是产业偏中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抗风险能力偏低的体现。未来只有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提供更多优质岗位,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入。

再看杭州,在三大城市中,它是离超大城市最远的一个——根据七普数据,杭州的城区人口只有874万人,住建部口径中的城区总人口达到1002.1万人,水分明显比较大,杭州要晋级超大城市,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然,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面对超百万的人口缺口,杭州还是希望很大的。

一方面,过去几年,杭州几乎是重点城市中人口增长最生猛的一个,它是很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另一方面,能够在继北京和广州之后,成为国内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这正是它的综合竞争力的一个体现。亚运会带动的城建升级,知名度的提升等红利,今后会逐渐释放出来,这同样会利好杭州抢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催生”方面,杭州也走在全国前列,9月发布的《杭州市育儿补助实施办法(试行)》提到,生育三孩一次性补助两万元,这也显示出杭州做大人口蛋糕的野心。

3

人口竞争,以前是、现在是,今后还将是城市竞争的一个重要主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成为赢家。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出生956万人,首次跌破千万,二孩政策的激励效果释放完毕,三孩政策也并没有起到强刺激的效果,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一路狂飙,加上出生人口多,大中小城市普遍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而随着城镇化放缓、生育率下降,普涨时代正式结束。

别说小城市了,就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在2022年,常住人口都历史性地集体负增长了。高房价、工作卷的压力下,很多一线城市打拼的人,回到了经济不差但房价压力小很多的新一线城市。

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武汉、杭州,包括重庆、成都、长沙等城市,将是人口增长的主要领跑者。而在人口存量时代,它们的增长,对应的将是大批中小城市的流失。

很多三四线城市,它们的挑战,将是如何瘦身健体——人口涨不动,甚至开始负增长,那城市的机构规模、编制数量,是不是也该精简了?

事实上最近以来,精兵简政的行动,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小城市上演。

比如前不久,山西、湖南、青海、安徽开启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多个行政部门被撤并精简,部分事业单位编制被缩减,有县域缩编人数超过千人。曾经的“铁饭碗”,在经济和财政压力下,正在被砸碎。

大城市扩张,规模继续升级;小城市收缩,纷纷抡起铁锤砸碎“铁饭碗”,不同的城市,在这一刻,正在走向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