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鱼子减产 人才、通路难题待解
新竹县市养殖乌鱼,年产量10万尾,其中竹北市拔子窟就占了8万尾,相较10年前产量下跌5成。新竹区渔会等单位11日举办乌鱼产业文化推广活动,盼买气旺旺。(邱立雅摄)
新竹县竹北滨海的拔子窟为北台湾最大乌鱼养殖区,每年11月是乌鱼子产季,不过受气候变迁影响,产量较10年前大降5成,另外养殖乌鱼年限长、风险高,导致青年无意愿投入,新竹区渔会总干事童锦杰盼透过政府政策协助,让青农更容易承租或透过自有生产空间养殖。
竹北市水产养殖产销第1班班长许丰立指出,通常乌鱼子10月收成到11月中结束,在还没收成前,盘商几乎都包下渔获,不过因气候变迁因素,近年产量较10年前减少5成。今年新竹县市粗估产量10万尾,竹北就占了8万尾。
童锦杰介绍,新竹县拔子窟是小而美的乌鱼养殖区,纬度高,周围有相关研究机关协助,包括水产试验所、食品研究所、工研院等,让养殖业进入智慧养殖领域,如今已不再放药,而是采天然无毒方式养殖。
童锦杰表示,近年来竹北乌鱼子产业面临两大问题,第一是养殖乌鱼年限长,起码要3年才会成熟,风险也高,一投入养殖就没有一天能睡好觉。目前水产养殖班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少有第二代愿意承接,渔会也想办法培养有热忱的养殖系学生,希望政府能透过政策协助,让年轻人无论是承租、自有,都能拥有自己的养殖空间来发挥。
再者是通路问题,童锦杰表示,经过政府跟渔会辅导,养殖乌鱼已打入县内营养午餐,去年就造福千名竹北地区学子,营养午餐吃得到在地乌鱼,但通路仍需多元拓展。童锦杰认为还需要透过打造自有品牌、开发即时产品、提升混养技术,来弥补产量不足。
另外,童锦杰也期待政府能协助全台数百个农渔会,成立北中南合法的联合加工代工厂,让农产品能就近送往加工厂,而不须远赴南部加工,减少碳足迹、增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