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千年盐田晒出古村新生机 「天空之镜」美景超吸睛

西藏千年盐田晒出古村新生机。图为雪域高原上,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群众正在劳作。(新华社)

西藏千年盐田晒出古村新生机。图为奔涌的澜沧江畔,一块块盐池星罗棋布,部分盛有卤水的盐池倒映天光云影。(新华社)

西藏千年盐田晒出古村新生机。图为当地群众辛苦劳动。(新华社)

西藏千年盐田晒出古村新生机。图为千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新华社)

西藏千年盐田晒出古村新生机。图为千年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新华社)

西藏千年盐田晒出古村新生机。图为盐田由多根木柱搭架。(新华社)

新华社报导,大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位于澜沧江畔,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

盐田在澜沧江两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强的泥土铺成平面夯实。

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他们从澜沧江畔的盐井、盐池中取出卤水倒入盐田,经阳光蒸晒、风干,结晶成盐。远远望去,盐田错落有致,景色奇美。

2008年,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的晒盐技艺(井盐晒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盐井、盐田之所以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除古法晒盐的历史和文化外,还因为这里如「天空之镜」一般的独特美景。

大陆网路平台「The China Current」指出,澜沧江畔气候宜人、风景独特。古老的茶马古道由盐井进入西藏。盐井以出产井盐得名,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沙滩和悬崖陡坡上,层层搭建四千多块盐田,300多个盐池,层层好似一排排的巧克力。

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意思是盐。早在唐朝芒康盐井就有晒盐的历记载, 距今已有近1300年历史。在澜沧江边岩缝中有含盐量极高的卤水由井自然涌出,当地盐民将卤水注入一格格盐田,经过风吹日晒自然蒸发,盐田上便会结晶出盐粒,这是世界上仅存最古老的制盐方式。进入盐井看到房顶洁白盐晶,房内有如钟乳的晶盐。

当地盐民用木桶或管子从盐井取出卤水,倒入或灌入各自盐田,阳光蒸晒成为粗盐,再经晾晒打理而成食盐。由于地质、土壤条件差异,虽然同取一江之水,两岸盐田出产不同颜色的盐,西岸盐田的盐是红色,东岸上下盐井村的盐田却是白色,白盐是人吃的,西岸生产红盐主要动物食用。牧区最喜欢红盐,原来牲畜吃红盐后,身体长得较为结实而且多肉。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阳光明媚,河谷的风非常强劲,令盐田更容易出盐,这时盐的品质是最好的。此时也正是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这些在「桃花月」晒出的盐被称为「桃花盐」。

目前从事这古老制盐业仍以老人或妇女为主,制盐技术又以家庭式作业,古老制盐业面临失传危机。为了挽救及保留这一独有的制盐历史,当地政府已成立盐井古盐田县级文物单位保护,包括搬迁被洪水淹没的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