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填鸭的台湾学生 没有人固定喂食...」108课纲上路2年 真能终结孩子的忙茫盲?

(图/今周刊提供)

期待学生探索自我的108课纲上路至今2年,将于2022年面对大考的高中生,课业压力虽未舒缓,但增加思辨与实作的课程内容仍让他们有所收获,未来有待缩小学校资源差异、增加教师教学量能,让更多高中生能在学习生涯中找到兴趣,发挥潜能。

新的学期将在疫情之下悄悄展开,甫升上高3的晓凡(化名)还记得最后一次到学校时,教室黑板右侧的学测倒数还停留在250天,如今只剩下不到150个日子,全台13万名像她一样,第1届采用新课纲及多元入学方案的高中生就要步入考场,当学长姊的经验已不复参考,特别令人感到紧张。

课业、社团、备资料多头并进

停课前,早上8点的教室总是静谧无声,没有朝会的早自习是许多高中生的小考时间,国文、英文、数学、地理、历史、公民、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科排满每天早晨。暑假前,不少高2生已有「准学测生」的心理准备,战战兢兢看待每次考试。

「很忙!非常忙!」谈到108课纲,就读北部前3志愿高中的晓凡这么说。就读北部市区社区高中的阮姿雅则说:「高1时很茫然,什么事情都不知道;高2时又忙又累,课业、社团和学习历程档案都要花很多心力。」

高中生们究竟在忙什么?

为了让每个学生寻找志向、发挥潜能,2019年正式上路的108课纲特别着重「素养学习」,企图改变「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减少学科授课时间,加入自主学习、多元选修、校定必修、探究与实作等课程,希望学生透过选修课程探索自我兴趣,进行生涯规画。

因此,学生不再只被粗略地分成1、2或3类组,能较精准地选择文史哲、商管、理工、生物医学等班群,不同班群的必修学科有所不同,再搭配个人自行组合的选修课程,3年下来,每位高中毕业生都会有1份属于自己独特课表。

大学入学审查方式也随着108课纲的变革连动,以高中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的「繁星入学」、着重学测成绩的「个人申请」,以及凭借指考成绩选填志愿的「考试分发」依旧保留,只是整体名额最多的个人申请,采计的书审资料改为「学习历程档案」。

过去大部分考生,都是在学测成绩公布后才仓促着手准备书审资料,「学习历程档案」则不再让学生临时抱佛脚,要求每学期或每学年记录、上传作品内容至教育部资讯系统,并在过程中思考生涯定向。

学习历程档案包括由高中校方上传的基本资料与修课纪录,以及由学生呈现的课程学习成果与多元表现,前者每学期至多3件,包括修课作业、作品及课堂中的学习心得,上传后将经由该科老师认证;后者每学年至多10件,包括社团经历、营队经验与竞赛成绩等内容,必须能展现个人特色。

为翻转「唯有读书高」的思惟,大学招生委员会联合会要求,各大学在2022年的个人申请阶段,学测成绩最多只能占5成,学习历程档案比重最少占2成,另外可透过2阶笔试或面试的成绩选才。但多数校系仍设定最低成绩录取标准,通过后才能进入2阶甄试。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289期)

《今周刊》(第12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