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与堺工厂的倒腾背后:台系的品牌梦
近日,日系彩电品牌夏普再次迎来一轮“新的内部调整”。即重新掌握堺工厂的主导权,从而提升品牌与面板制造之间的“紧密联系”。业内分析称,作为夏普背后的大佬,台系资本这一操作,意味着“日台”显示产业链合作进一步加密,以及台系显示资本对“终端品牌”的渴望。
来回倒腾”,堺工厂还是很抢手
目前,堺工厂拥有在中国以外唯一的第10代及其以上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一条10代及其以上世代液晶面板线。更曾经是12年前液晶之父夏普,巩固自己全球地位的“终极努力”。
但那时候,自2010年投产之后,这条10代线却持续亏损,成为夏普的最大“出血点”。也造成了此后夏普系的“财务紧张”,进而让台系的鸿海-群创-富士康资本集团,有机会染指堺工厂和夏普品牌。目前,从最终的资本所有角度看,台系是夏普和堺工厂的“大老板”。这一点从夏普的社长、董事长等人选上即可看出。——2016年4月初,台湾鸿海集团以66%控股日本夏普株式会社。
鸿海入股夏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夏普液晶等方面的技术和专利、夏普液晶面板日本的先进产能、夏普品牌的全球软实力。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目标基本已经实现,并通过我国广州10.5/11代线的建设,得到了升华。但是,夏普品牌的全球软实力的进一步利用,却效果并不佳。
据统计数据看,近年来夏普彩电全球销量600万台上下,全球市场品牌排名在第九、第十名。这个成绩初看不错,但是如果结合全球彩电市场前五名销量都过千万门槛,尤其是近5年才全面发力的小米已经进入全球前五的行业结构变化看,夏普的全球市场地位在鸿海入主之后,不是“徐徐上进”,而是“原地踏步,甚至缓慢下降”。
对此,2017年8月,在夏普时隔5年再次参展的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上,时任夏普社长戴正吴曾经表示,2017年夏普的目标是1000万台。另据媒体报道,夏普2016年度的电视销量为543万台,仅是全盛时期2010年度的三分之一。而局数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1年夏普全球彩电销量5.5-6百万台。可谓之,夏普品牌复兴的目标在鸿海手里并未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夏普2月1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决定在目前持有堺工厂20%股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堺工厂的全部股权。对此行为的目标,夏普在18日的公告中强调:“夏普的电视和显示器业务致力于在全球扩张,在成本中占比较大的高品质面板的稳定供应非常重要。其次,数字化转型潮流和汽车更新迭代,令显示器的需求越来越多,夏普将扩大显示器设备的应用业务和提高生产能力,以强化竞争力。”
即新一轮的夏普品牌扩张战略中:第一,电视板块,需要面板厂更好的供给和价格支持;第二,商显和车载显示上的新业务,夏普也需要面板厂更好的配合。将堺工厂转变成夏普的全资子公司,将有利于以上两个业务线的供应链竞争力。
业内分析认为,夏普这一调整也意味着,鸿海系通过夏普品牌,冲击全球彩电和新型显示需求市场的“目标”不仅没有失去,而且还在持续努力。随着供应链股权结构的调整,夏普品牌可能在全球彩电和商显市场,在2022年开始上演新一轮“发力”。
调整”必然发生,但为何是现在
关于让堺工厂成为夏普的全资子公司这件事,对于业界而言还是很有“突然性”的!一方面,鸿海入主夏普系,就是从逐渐取得堺工厂的股权、控制权开始的,从夏普上市公司剥离堺工厂是鸿海进入夏普生命链的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堺工厂也是夏普液晶技术和产能的结晶,是夏普体系除了品牌软实力之外,最精华的部分。
另一方面,此前曾有报道,夏普和日本SDP关于液晶面板制造的未来规划是,大尺寸部分全数或者80%出售给WPL。这一步如果完成则可能意味着夏普品牌和液晶面板制造之间的关联仅剩下“采购”而已。同时,小尺寸面板制造部分则独立分拆上市。但是,2022年最终的决定却是夏普要向WPL买回所持有的堺工厂等液晶面板制造厂股权,将SDP复归为夏普100%子公司。——前后规划变动之大,几乎是180度的掉头。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液晶面板工厂和夏普终端品牌之间的关系,从鸿海资本进入开始到2021年的“倾向于将二者剥离”,终端品牌夏普和上游面板各自独立发展;在2022年初突然转变成了,鸿海资本进入夏普体系之前,夏普一直坚持的“品牌+上游面板”的垂直整合。从水平整合,变成垂直整合,这一策略调整的目标,上文已经提到,即为了彩电和商显版图上,更好的支撑夏普品牌扩张;但是,这一目标其实是夏普品牌运作的“持续未变”的目标。——仅以加强夏普品牌实力,来说明如此调整的必要性,是不足够的。
对此,一个分析界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论是:夏普基于彩电和商显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再次看到了“借力”崛起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大尺寸的普及”。
2020-2021年,全球65英寸及其以上彩电销量增幅接近翻番,75和85英寸等级产品的销量更是增长比翻番还要快。这与夏普堺工厂10代线投资的目标——超大尺寸电视不谋而合(只不过,夏普的10代线投资,早于了大尺寸彩电爆发10年多的时间)。
在夏普收购SDP 100%股权之后,夏普面板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夏普戴正吴有这样的解释:夏普在电视及显示器已推出采用SDP面板的42、60、70英寸商品。不过,在SDP拥有部分股权的广州10.5代线工厂上,目前夏普并没有面板采购量和价格的优势。——通过并购SDP,夏普能取得广州工厂55、65、75英寸面板的优先供应权。这对于目前彩电和商显都高度依赖大尺寸面板成长的时代而言,是巨大的机会。
除了看到大尺寸显示需求端高增长机会之外,夏普这轮“垂直整合”变化,也与韩系面板企业纷纷“关停液晶面板线”和加速推动OLED彩电的市场战略有关。分析认为,当韩系彩电企业转向OLED彩电的时候,他们依靠自己的在OLED面板上的优势,更容易建立“垂直品牌”技术体系。例如,2021年,全球OLED电视大幅增长,但是LG作为唯一OLED彩电面板供应商,市场占比超过6成。2022年,三星也已经正式进入OLED彩电面板产业链。我国华星光电也在计划建设基于先进印刷技术的OLED大尺寸面板线。
这种行业上游变化,对于夏普-鸿海这个体系而言,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考验:其包括了,液晶面板供给的全球格局调整——韩系彩电巨头短期内需要大量外采液晶面板;OLED面板线和技术的投资节奏与终端市场布局步伐;上游供给调整下,下游终端品牌全球市场份额的可能变动;小米为代表的新品牌的份额快速崛起;大尺寸商显和车载等新型应用市场的崛起,对上游资源分配的影响……
行业研究多认为,这些变化让鸿海和夏普系看到了“机会”也看到了“挑战”。而且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更为注重内部垂直整合的“产业体系调整”。
重整夏普+SDP后的鸿海显示业版图
面对夏普和SDP的新一轮调整意向,行业人士也认为,这可能意味着鸿海系,正在重新调整自己的“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产业链上游布局。
即,未来很可能形成,以夏普为核心的上下游垂直整合,主要涉及日本和我国的大陆地区产能的一个“集团”;以及主要涉及我国台湾地区产能,并兼顾美国和印度投资的,以群创光电为主导的纯“上游面板供应”商集团。——这几乎等于鸿海系内部,既有面板和品牌的垂直整合、也有面板和第三方紧密合作+代工制造模式的水平整合机制。
本就渊源复杂的鸿海-群创-富士康-夏普-SDP等产业体系,未来可能更为理顺,却也更具有竞争上的多元性。”——这几乎是商业模式上的“大包大揽、全都要”,体现出全球第一工业制造集团鸿海系的实力、底蕴和霸气。
其中,鸿海系想要振兴夏普终端品牌战略的目标最为显著。同时,这种整合也可能不仅仅是“股权换篮子”和“采购链”的转变,此后是否会有新的投资和技术研发规划,更值得注意。因为,无论是日系还是我国台系,在液晶面板上的产能、成本和技术优势都已经不甚明确,且未来显示面板的竞争必然要直面OLED等次世代技术,而这方面日台集团的进度略显落后。
我们的观察的出发点,应该是将夏普对SDP的整合放在三个层次分别考察:第一是,对夏普的影响、第二是对鸿海整个体系,面板事业链的影响、第三则是全球面板和显示行业竞争的格局。”业内人士指出,夏普对SDP的整合看似一件不是很大的小事情,但是也可能是全球显示面板行业“进入新时代”的开端。这件事的后续发展和连锁反应,值得彩电、商显、显示面板等产业链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