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机关LOGO现踪迹 史博馆古钱币展一窥堂奥

史博馆馆长梁永斐(左)与中央银行发行局局长邓延达讨论钱币历史。(史博馆提供)

国立历史博物馆(史博馆)因其馆藏货币类文物数量众多,被誉为「最有钱的博物馆」,近日与中央银行合作,共同策划「钱尘往事」古钱币线上特展,展出史博馆从远古到清末的钱币、银锭与银元等计50件珍贵馆藏图像。线上展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上网观展。

史博馆馆长梁永斐表示,史博馆本次以数位图像方式展出的50件钱币馆藏,年代横跨数千年,在造币史上,极具代表性。其中一件亮点是《方足布》,随着人们交易需求的扩增及金属加工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金属币;由于当时群雄分立称霸,各自参考不同的青铜工具,而发展出铲形(布币)、圆形(圜钱)、刀形(刀币)等不同形式的钱币。布币制作发想的灵感可能来自于农具的铲型,不但是最早的人造货币之一,且其造型方正稳重,易于辨识,可说是今日各式钱币的老祖宗。

有趣的是,现代社会也能在金融相关机关、银行的企业形象图腾看到这些远古货币型态的踪迹,如央行、台湾银行及财政部的识别标志(Logo),就是以布币的形式来进行视觉设计,在文化意涵来看,他们也反映出相关机构性质及业务的特征,诉说了图像背后的脉络及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央行的Logo便采用了「方足」「布」币的造型。

另一件馆藏亮点是《崇宁通宝》,从唐高祖李渊铸造第一枚「开元通宝」起,以「通宝」或「元宝」为钱币定名的习惯延续至民初,长达千余年。通宝在唐中期后,逐渐发展成为年号钱(新君登基,即发行以其年号为名的通宝)。而到了宋朝,钱文甚至还由皇帝亲笔撰写发行,被称为「御书钱」。这枚「崇宁通宝」,可是由宋徽宗以他闻名于世的瘦金体所书写的,昔日庶民兜里成串使用的零钱,在今日却成为艺术珍品。

史博馆表示古币不仅是先民日常交易的重要媒介,也承载钱币铸造当时人们的历史观、文化观、经济观与政治观,是研究历史的珍贵佐证。史博馆透过这次与中央银行的跨域合作,携手回望「钱尘往事」,期待让民众在观赏古币多样美感的同时,也得以怀想钱币背后的历史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