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资本黄松延:我已搬家到慕尼黑,满欧洲找项目
文 | 任倩、张一
编辑 | 刘旌
一周前,法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Mistral AI 宣布融资6亿欧元,估值在半年时间里翻了三倍、接近60亿欧元(约468亿人民币)。一个多月前,英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Wayve融资10.5亿美元,创造了英国该领域有史以来最大单笔融资。
人们的目光很难不被热钱的流向牵引,尤其是来自世界最大科技巨头们的——这两家公司身后都站着微软和英伟达,后者领投方则是软银集团孙正义。
在全球创投场域中,欧洲的关注度向来匮乏。也许囿于分散而很难大一统的市场、地区之间的较大差异以及欧洲人民固有的缓慢底色,在过去二十年里,风险投资在这里并不适配。
欧洲也曾错失良机,尤其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中美两国培养出了10亿用户以上量级的硬件品牌和软件应用。
但眼下的欧洲还是溅起了不一样的水花。以吸纳外资最多的城市——伦敦为例,依据伦敦发展促进署的统计,伦敦科技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从2014年的700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6215亿美元,伦敦目前拥有104家独角兽公司。十年里伦敦风险投资增长了800%,总投资额达到1070亿美元。仅2023年,国际风投就在伦敦投资了120亿美元。
这里有个直观的对比是,2012年伦敦的风险投资交易只有39笔,这一数字在2022年是634笔。
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微软AI、OpenAI和谷歌DeepMind都选择了伦敦作为国际总部所在地。AI领域的大牛也潜藏在欧洲的各个角落、不为人所知。比如慕尼黑大学是SORA整体技术架构实验室团队的最早出处,爱丁堡大学是AI的摇篮、欧洲最大的AI研究中心之一,而图宾根地区藏着Google scholar引用前5的人。
欧洲产业聚集也比外界认知的要好很多。以苏黎世为例,谷歌、Meta、微软等知名大厂都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每家至少数千名研发工程师。一个苏黎世的人才池水平,几乎能顶整个中国。而伦敦有近1300家AI公司,超过纽约,是巴黎和柏林总和的两倍。
资金、人才都在向欧洲蜂拥。一个趋势是,之前中国的留学生大多去美国,现在大量分流至欧洲。一位投资人还特意调研过,2017年底至2023年底的六年间,流向欧洲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了3倍。
崭新的机会慢慢浮出水面。六年前就已经在看欧洲市场的线性资本,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 Deep Tech 投资方向上已投资了20多家欧洲背景的创业公司,其中就包括2023年底收购了慕尼黑一家明星机器人公司、还战略控股了宝马旗下机器人子公司,短时间内冲上全球独角兽的思灵机器人,线性是思灵的天使轮领投方。
2018年,线性资本率先挖到刚刚搭建的、来自德国宇航中心的创始团队,并在天使轮出手,此后六年对思灵连续押注。「暗涌Waves」独家获悉,思灵机器人也在不久前完成大额融资。
这个案子不仅为线性资本贡献了“超过百倍的回报”,更大意义在于,它令线性摸索出了在欧洲投资的手感和一套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且能身段灵活地复制。
比如卡位欧洲市场真空地带——早期投资机会。根据线性的观察,欧洲本土的old money 依旧是保守派、不偏好风险,最近两年从美国引入的基金明显增多,但其在欧洲主要投后期,并没有覆盖早期。“在欧洲,你甚至会看到一些令人惊讶的场景,有些机构正在做公司尽调的投资人出现突然休假、电话打不通的失联情况。”
比如线性偏好投day one就是global-native的公司。即,公司成立第一天就是一家放眼世界市场的公司,中国、美国、欧洲都只是它的大市场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先专注在某个市场的一个生意,然后再去做全球化。
今年以来,「暗涌Waves」陆续呈现全球化一线投资人、企业家们关于不同地区和赛道的观察。基于此,我们与线性资本合伙人黄松延聊了聊。
作为线性资本三个主要投资方向(AI 应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硬科技创新;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探索)中机器人、Deep Tech 投资方向负责人,多年深耕欧洲,他对这里的判断是——“进欧洲做早期投资,如入无人之境”。而从本月起,黄松延本人已经搬家到慕尼黑,正在搭建线性资本的欧洲团队。
以下是和「暗涌waves」交流中,黄松延对于欧洲风投市场的见闻与思考:
1. 欧洲风投新机会的涌现,背后有两大变量出现:人才的流动和资本的流动。过去中国的留学生大多去美国,现在大量中国留学生去欧洲;过去中国是美元很大的蓄水池,现在这些钱一部分流向了印度和日本,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欧洲。
2. 欧洲其实是有不少本土基金的,但非常保守、效率也低。这两年从美国引入的基金明显增多,比如A16Z、木头姐的ARK基金、Coatue、Tiger等。但这些基金在欧洲主要投后期,并没有覆盖早期。
3. 由于欧洲市场从天使轮到A轮的投资基金缺失,很多源起于欧洲的创业者在欧洲拿到第一笔钱后,就到美国发展了。而这些欧洲本土公司,在初始阶段(天使轮)能拿到的钱,绝大部分只来自于3类人--Family、Friends、Fool(家人、朋友和傻子)。欧洲的早期投资几乎是个真空。
4. 欧洲并非没有机会,而是由于投资生态和非统一大市场的存在,创投生态才没有发展起来。
5. 欧洲是诸多原创性技术的发源地,AI、机器人等领域的不少顶级大牛藏在欧洲的各个角落,不为人所知。
6. 我之前也一度特别担心欧洲的创业氛围、创业者的热情程度,所以花了大量时间把AI界排名最顶级的实验室教授聊了一圈。其中非常意外的一件事是,我们当时找了一位英国本地人来实习,他很快帮我们约到几位在英国高校的知名教授做一对一交流。这些教授技术非常solid,而且对创业的热情很高。
7. 欧洲的创业氛围其实更纯粹,尤其是研发工程师。他们创业是出于真心喜欢、想把这件事干明白,而不是基于创业背后的名利驱使。
8. 确实有部分欧洲创始团队对中国投资人会心存芥蒂,但大多数创业者都很open,他们愿意与中国人合作。同时更重要的一点,线性资本有技术视角、对技术的理解足够深刻和专业,能够快速与创始人在工程师语言体系里形成共鸣。
9. 我不认为一个完全欧洲local的企业能够投资,我更愿意投资源于欧洲、但做全球业务的公司,比如思灵、Mistral等。
10. 思灵后续多轮的领投方都是线性介绍的,我认为不仅要投得到好项目,而且要帮得到,这也是我一直说的要把——欧洲技术;中国生产、制造、供应链与工程师红利;全球的资本力量——三者一定要结合起来,Linear Europe(线性资本欧洲办公室)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11. 线性在欧洲投资的企业共性在于原创性技术,或者技术在全球有绝对竞争优势,创始人不仅要有非常强的技术背景,还能够把产品卖好。
12. 具体来看,在欧洲,我重点关注几个城市集群:英国、瑞士、德国、比利时和荷兰。每个地区的体量类似于中国的一个城市,而且每个城市有人才聚集的几所大学以及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几家龙头公司。比如:比利时有鲁汶大学、世界领先的微电子公司 Imec;荷兰有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ASML、飞利浦等。
13. 在投资领域上,主要关注AI、机器人、新能源上下游、生命科学,其中AGI与智能机器人是Linear Europe关注的重点方向。欧洲的新能源产业链现在发展很好,德国很多地方的草坪上都布满了太阳能板。
14. 我们在做的事情类似把YC模式借鉴到欧洲,协助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用好中国优势的创业公司,找到国际化的主流投资机构,在后续开拓国际市场。
15.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把中国产能带出去,拉动中国产业链和产能出口,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在全球工业领域,中国具有明显的产能优势,有大量的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我们可以借助中国的效率工具,帮助欧洲本土创业者把效率的短板补齐,发挥出中国供应链以及中国工程师的优势。
16. 在海外做生意,要么0,要么1,没有模糊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