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逐梦育人才——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

快到9月开学季,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格外忙碌。除了操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外,他还积极参与海南省产学研对接各项活动,包括前不久刚刚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这场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250所高校的近1万名选手、3000多个项目参赛。为了办好赛事,骆清铭亲自参与并主持了活动。

“个人的命运总是会融入时代的洪流。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奋进。”骆清铭常常这样勉励学生。多年来,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校之长,工作繁杂琐碎,但他从未离开过教学科研岗位。他静心做事,潜心育人,在南海之滨辛勤地耕耘着。

从农家子弟到知名专家

1966年,骆清铭出生在湖北蕲春县一个农民家庭,朴素的生活条件让他养成了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性格。同时,蕲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求学时期的骆清铭,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养成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良好品格,并对科学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1982年,年仅16岁的骆清铭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本科毕业后,他又考入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继续学习深造,连续攻读光学专业理学硕士和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也就是在那时,骆清铭与华中科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励着他全身心地沉浸在光电子的前沿研究中。

博士毕业后,骆清铭前往国外大学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在此期间,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研究的先进成果令他备受启迪,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在该领域探索求进的强烈兴趣,并决心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1997年,骆清铭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选择留校任教。

从一名讲师成长为教授,再到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副校长——骆清铭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运用生物医学光子学揭示大脑奥秘上。

正是凭着一股子不怕输的信念和执着,骆清铭和他的团队用20多年时间,将冷门的交叉学科研究组建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先后取得多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脑科学技术成果。

20多年苦心钻研,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数不胜数,骆清铭说,“大脑的质地像豆腐一样嫩软,将脑样本固定并将其中的神经和血管标记出来是很难的。仅是脑样本制备这一难题,我们就花了3年时间才攻克”。

功夫不负有心人。骆清铭的努力不断结出硕果,他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引才树人筑牢发展根基

2018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加强海南大学建设,当时海南省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招引各方人才加盟,骆清铭也收到邀请。经过再三思索,他抱着新时代“闯海”的姿态,应下了这一挑战,正式就任海南大学校长。

“进了海大门,就是海南人。”以前很少来海南的骆清铭,自从来到这里后,就全身心地投入海南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老师们说他是个“工作狂”,“除了开会办公,就在实验室”。

骆清铭明白,一所好的大学要想英才辈出,与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密不可分。因此,他入校伊始就全力推动招才引智和教育教学改革。

骆清铭意识到,应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使海南大学发挥出作为海南自贸港人才蓄水池的作用。2018年以来,海南大学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602人,专任教师数量达2967人,较2017年增长了5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数量增加了2倍,院士等国家级人才数量由4人增加到68人。新引进人才占全校专任教师总量的一半以上。一大批新鲜血液的加入,激活了“一池春水”,海南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海南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71项。

王咸鹏2016年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被引进海南大学任教。短短8年时间,他就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谈起在海南大学的发展经历,他感慨,“海南大学形成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刚开始学校里的高层次人才不多,现在推行个性化、因人而异招才引智举措后,各方人才开始云集”。

令王咸鹏感触最深的是海南大学实行的“教授治学”制度,有效发挥了科研专家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海南大学给每一位想干事愿干事的人广阔舞台,将大家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王咸鹏说。

同时,海南大学还实行研究团队负责人引入制度,新引进教师从一进校门就有资深专家和良好的科研平台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护航”。“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让新教师入职就可开展实验,大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海南大学引进的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田新龙教授说。

骆清铭认为:“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等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个性也不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是大学的真谛。”为此,骆清铭主张以现代书院制等途径积极推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现代书院制具有导师指导专业化、宿舍功能多样化、第二课堂丰富化等特点”。海南大学20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郑翔宇就是书院制教学改革的一名受益者。他和一群志同道合、不同专业的同学经常参加书院组织的各类研学活动,特别是深入一线参加田野调查,全方位提升了实践能力。

特色办学服务自贸港建设

大学因城而兴,城因大学而盛。骆清铭认为,为全方位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大学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破解的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促进海南更好发挥自然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应用场景优势。

海南大学围绕当地的自然禀赋,组建了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文化与旅游等7个协同创新中心。

作为校长,骆清铭不仅在制度设计中高度重视服务地方研究机构的设立,还亲自参与一些重大项目和活动的组织实施,以实际行动支持研究机构的发展。

“如今,海南大学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科研体系遍布全岛。比如,在三亚建立了以南繁和生物医学为主体的研究平台,在定安建立了以食品和材料为主体的研究院,在文昌建立了以绿色水产为主体的研究院等。同时,海南大学还在海南省多地建设了科技小院。”海南大学南繁学院(三亚南繁研究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一个个“大团队”“大平台”的搭建,一个个“大项目”的承接,海南大学正源源不断地产出“大成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展望未来,海南大学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完全学分制、协同创新中心、书院制’改革为路径,努力将海南大学办成高水平大学。”骆清铭说。 (经济日报记者 王 伟 潘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