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的小把戏,让你花钱如流水
都市打工仔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做 着各种事情,生怕自己闲下来的时候面对那个问题:
我是如何变得如此贫穷的?
自从来到世间,贫穷大概率常伴左右,或许是每个人一生都解不开的枷锁。
这类贫穷,并不是得陇望蜀后的贪婪,而是实打实的缺钱。
每个月,心情总随着财富的盈亏波动,太多人陷在「花钱-没钱-赚钱-花钱」的死循环里无法挣脱。
诚然,赚钱如滴水成渊,花钱如水库泄洪,消费记录骗不了人,由于花掉了太多钱囊中羞涩,大多数人已经羞于分享自己的年度账单。
多年的打工生涯,没有磨砺出一个伟岸的打工皇帝,却塑造出了一个标准的消费主义的奴隶。
是我本就品行卑劣、太过贪婪吗?
穷友们!别再妄自菲薄。其实你只是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购物陷阱。
为人性量身定制,关注所有人类腰包的消费心理学,才是你沉迷消费的诱因。
今天,和你一样兜儿比脸还干净的YOKA君,愿与你执手落座,互看账本,好好合计一下自己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在这些购物天坑面前,我们的贫穷其实很有道理。
为什么你在商场看不到时钟?
先说答案:跟赌场学的。
时钟这种东西,似乎在每个公共场所都能看到,1931年,当赌博刚刚被美国的内华达州首次合法化时,赌场也是有时钟的。
但随后,不论是赌局的开设者还是顾客都表示:这玩意必须滚出赌场。
因为赌徒们渴求的是一个完全沉浸享受赌局的环境,一个不能有任何真实世界干预的环境,他们要疯狂享乐,在输赢之间反复横跳,直至最后一丝肾上腺素耗尽。
如果有个时钟准点报时,这种快乐便不再能持续。天亮了、梦醒了,自己又要回到残忍刺痛的真实生活中去挣扎受罪。
于是他们把闹钟请了出去,此后,赌场变成了大多数赌徒走不出去的魔方大厦。
说回购物,有一种叫做「心流(Flow)」的心理状态,当人们专注进行某项活动时而表现出来,在沉浸式赌博和沉浸式购物时,都有着差不多的表现。
特别是当你陷入这个没有时间概念的区域中,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仅需23分钟便会沉浸于此。
具体过程如下:
当你购物上了头,一块售价249元的烧饼也格外眉清目秀,况且卖烧饼的店员也是如此服务贴心,那么买一块试试又能怎样呢?
英国班戈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得出的结论是:陷入消费场景后,人的决策神经会在20分钟内逐步失控,到了第23分钟,人们便不再用大脑中的认知区域来判断,而是使用感情区域了……
「40分钟后,他们的大脑实际上就停止运转了。他们很难做出任何合乎逻辑的决定。」
待得越久,人们在商场里买到的非原目标性的东西就越多,看看,这事儿并不怪你,只是你走得太慢了而已。
为什么大多数商场没有窗子?
点到为止,买好就撤,其实是大部分带着目的性去采购的人在消费时正常的心灵链路。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会在商场里越待越久、越买越多呢?客观原因有两个:
商场的设计曲径通幽,你很难依旧自己的原计划买完离场,因为你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目标。
还有种说法是为了winds & waters,让人气尽可能地在商场里流动起来。
复杂的内部环境往往会引导你尽可能多地浏览商铺,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理智,达成消费。
和赌场异曲同工,大多数商场根本就没有窗子——也并非是绝对没有,而是窗子本身肯定不会作为一个视野的主体。
与窗子一起被忽略的,便是真实的世界。
倒不是说商场不真实,而是在完全沉浸的消费场景里,不被提醒是件很可怕的事。
为什么你听到了这样的音乐?
还有一种论调称,商场会使用音乐来操纵环境、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据统计,购物时播放慢节奏的音乐,消费者们的脚步也会慢下来,花更多的钱。
音量必须要大,大到能让你聊天,却几乎听不到手机上的消息。
这样就没人能把你从消费的心流中捞起来了。
为什么产品售价往往不是整数?
大家都是多年的社会人,应该都有一种共识,我们所常见的很多产品的售价都不是整数。
比如我们很少见到1000元的衣服,但998元的标签却随处可见。这种差距往往存在于一个「即将进阶」的数字。
如99元的帽子,之所以不是100元,是为了让你在心里将它认定为一顶「2位数」的帽子。类似于化妆时在腮部画阴影,达到一种视觉上的瘦脸。
其实,什么都没改变过。或许是四舍五入的执念太深,所以我们才经常陷入这个98\99陷阱。
同理,如果有天你看到哪个产品标价201元、5.1元,那完全就是倒反天罡了——这个零必须抹掉,但和99元的帽子一样,抹不抹零意义都不大。
为什么包邮如此重要?
有些消费者总喜欢通过细节印证自己「能赚会花」的人格特质。
8000元的显卡下单时眼都不眨,25元的顺丰到付却据理力争。
有心理学者将其称为「心理账户」。
确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来衡量世界上各种事情的值得、不值得。
当发现大多数人都很排斥「运费」时,商家便知道该如何忽悠了。
「199元包邮送到家」这句话中一共有两处「废话」。
一是包邮。运费成本早就被算在产品中,再通过计算利润率,给出了商家稳赚的一个「包邮数字」。
二是送到家。大多数时候,「送到家」是「包邮」的基本素质。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到家呢?就是为了加强你和产品的链接。
你下单,它就会「送到家」,你们从此就是幸福快乐的一家。
为什么你接受了这样花钱?
消费主义者的第一个坑通常是「真香定律」。
当你对一件事物抱有怀疑和审视时,当你没有下手购买第一次时,你还能对其保持理性。
至少,还能想想自己是不是必须要买这件东西。
一旦你(受到群体或明星效益的影响)下了第一单,便可能会被卷入一场洪流。甚至会被培养出消费习惯。
一个从不喝咖啡的人,变成了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人,生活的硬性成本直接增加了许多。
那个被你养成的习惯,其背后的操盘手,便是使出「飞轮效应」的一把好手。
他们的目标或许不止是「你」,还有看中「你」的存在的资本。
而你,此刻便是他们play中的一环。
为什么免费的东西最昂贵?
因为免费的东西通常是你不需要的、却是商家销售链路上的节点。
比如,当你买了一款心仪已久的游戏机,商家贴心地送上了一个手柄收纳架(和游戏机自带的手柄不太匹配),却和他们店里热销的另一款手柄是配套的。
那么当你想换手柄时,会不会第一时间想到买下这款并不便宜的手柄呢?
为什么你总要「砍一刀」?
我知道很多人都很痛恨「助力」和「砍一刀」。
但我也知道,不少人曾经真的砍过那么一刀。
「砍一刀」这个玩法盯住了关注「沉没成本」的人——离成功就差一步时,放弃会感到不甘心。所以当其越趋近目标,TA的惯性就越强。
不过这一刀,对于社恐人士是没用的。
为什么你选择了贵的?
「只买对的、不选贵的」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商家们经常有法子把「贵的」变成「对的」。
比如护肤品的买赠。买得越多、赠得越多,当你囤货时,这个法子是行得通的。但有人第一次下单就买了最大规格,看中了贵的组合装更划算——苦于仓储压力的商家表示很赞同你的想法。
或者是「搭售」。帽子售价99元,球鞋售价989元,帽子\球鞋套组售价999元。一起买可占了大便宜了!
你有没有想过,商家根本没打算卖你单品球鞋呢?
为什么你在双十一囤货?
因为你听信了原价的传说。
当你在预告海报上看到「原价999,折扣价299」时,你便知道,采购大会即将开场了。
商家利用一个远在天边的原价作为锚点,让你在这一年几度的盛会上必须买点什么。
你认可了它的原价,认可了购物节的权威性,却完全忽视了该产品在全年中巧立名目的折扣。
当省了好几百买到的产品堆满了你10万一平米的家,心里才突然踏实了,这便是对购物节的基本尊重。
讲真,你要是真想用原价买它,还挺不容易的呢。
为什么你总在晚上下单?
夜晚,是适合做所有坏决定的时段。
当人累了一天,心灵格外脆弱时,其所有判断立场都趋于弱势。
比如有些人总在夜里无数次原谅\缅怀当初绿了TA的前任。
正是这样意识模糊的时候,走心的营销才得心应手。
直播间的夜晚,商品似乎加上了一层滤镜,再搭配尬吹话术,让人无比拜服生产者的巧夺天工,认定这就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产物,刷到就是缘分,买到便是赚到。
你正睡眼惺忪时,一个清脆的铃声提醒你,「我们还剩最后三单库存了,想要的兄弟姐妹抓紧啦」,你一个激灵坐起身,手一抖就把这最后的幸运收入囊中,仿佛抓住了那段逝去的爱情一样。
你呀,注定还是那个伤心人。
PS: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撰文/策划:奥斯卡
排版:kiki
监制:GaGa
明知是陷阱却还是往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