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成长记丨“一束光”打通空间信息“高速公路”
日前,吉利卫星、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等发射升空,中国“星链”蓝图逐渐展开,而卫星能够进行空间通信传输离不开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田光学”)正是该领域的建设者。
空间激光通信是以光为载波,自由空间或大气作为传输信道的通信方式,可以建立空空、空地、地地、星地、星间等完整的组网通信系统。
在英田光学,记者看到了第一代国内首款超小型激光通信天基终端,重量仅有0.765Kg、体积为0.7U、功耗为7W,适用于小型卫星将业务数据下传至地面站,是公司研发的空间激光通信产品之一。公司副总经理余婷介绍,该产品的特点是超小型、轻量化、低功率,解决了微纳卫星激光数传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英田光学在2005年开始涉足空间激光通信技术,配合参与国家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完成了第一代激光通信地面终端及专检系统的交付。自此,英田光学正式迈入空间激光通信领域。2011年,公司助力“海洋二号”完成中国首次低轨卫星和地面双向激光通信成功。2017年,公司完成第二代地面终端及专检系统交付,助力实现“实践十三号”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地面之间双向5Gbps的高速激光数传。
技术是企业发展的硬实力。“英田光学在2018年底确立以卫星激光通信产业化为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此后我们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20年,公司自主完成基于微纳卫星的激光数传系统在轨验证,这是中国首次由商业航天企业自筹经费自主实现的在轨星地激光通信。”余婷介绍,该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了微纳卫星对地激光链路的捕获和跟踪、天基终端小型化、地基终端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解决了微纳卫星激光数传方面的卡脖子问题,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公司围绕空间激光通信核心技术已拥有专利56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近年来,激光通信技术发展逐渐提速,但在稳定建链、低成本研制、大批量生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余婷看来,空间激光通信工程化应用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卫星激光通信将逐渐渗透到民用市场,如6G网络的构建、天地一体融合网络技术的发展等,这些都为空间激光通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当前,公司的研发团队正在推进卫星激光通信载荷产品的上天验证和产业化尝试。今年,我们计划扩大现有产能,现有办公场所难以满足。南京栖霞高新区协调有关部门为公司在金港科创园二期规划的新场地即将开始建设。”余婷说。
企业感言:
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支持下,产业化、标准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未来,英田光学将携手行业伙伴、高校、科研院所等,深耕科技创新,不断优化激光通信终端装备制造技术,提升装备质量标准化技术,推动设备生产规模化,探索激光通信技术在更多场景的落地应用,助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何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