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 吴甘沙的未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他的眼中有未来。
全程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他提到了9次“未来”。
在“驭势未来”公号的开篇,他曾引用《Welcome to The Future》的歌词:“We ride the wings of time,To our future we will fly,Higher and higher now”,为自己亲手创办的企业描绘一幅可期蓝图。
他是吴甘沙,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
他对无人驾驶商业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曾走了一些弯路,但做对了两件事,全场景,真无人。截止目前,我们找到了最适合当下的无人驾驶商业化的细分市场,在未来1、2年中,这些市场的规模商业化会大放异彩。”
2021年1月,驭势科技宣布完成累计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并获得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的战略注资。这是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首笔投资。
截至目前,驭势科技已经和东风汽车、香港国际机场、上汽通用五菱、一汽物流、巴斯夫(BASF)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
开端
时间倒退回2015年,在吴甘沙的眼中,行业内发生的两件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件事与Uber有关。
在Uber宣布要造无人驾驶汽车之后,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机器人研究中心(NREC)的研究人员开始悉数“流失”,一开始是几个人,主要是软件开发者,再之后整个团队就不见了。
他们去的地方并没多远。Uber在离NREC不到一英里远的地方租了53,000平方英尺的地方,他们搭建起了自己的无人驾驶先进技术中心。
这并非心血来潮的想法,早在此之前,Uber和CMU就曾公开表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先进的地图、车辆安全、自动驾驶技术。
吴甘沙回忆道,他们几乎把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实验室里所有从事与自动驾驶有关研究的人招走了:研发人员、市场专家,大约50多个人。
彼时的CMU官方对此不予置评,不过Uber则发表声明称很看重与CMU的密切合作,希望将二者合作推到新的高度。随后CMU机器人部门经理Martial Hebert证实了Uber的声明,并强调长期而言此次合作对CMU和Uber都有好处,“机器人无论是作为一个产业,还是一个研究领域,都已经成熟了。”
除去Uber,2015年底特斯拉第一代autopilot推出亦给吴甘沙带来了强烈的启示作用。
对于他来说,迈入无人驾驶的创业领域,时机已到。
直观来讲,就是一瞬间能打动你的一个想法,能让你兴奋的,晚上睡不着觉,能够让你恨不得马上撸起袖子干起来的事儿。
吴甘沙找到了兴奋的感觉,驭势科技应势而生。
翻阅古籍,“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映入眼帘,在他看来,能够觉察趋势,那你的眼睛至少是雪亮的,而顺应趋势的便是智慧的,驭势者独步天下的本质则是先看到未来,并且去推动趋势的发生。
吴甘沙看到的,其实是更终极的未来,如果把世界上的移动分成两种,一种是信息的移动,一种是原子实体的移动,那么过去几十年大家都在解决信息移动的问题,吴甘沙则希望自动驾驶能够实现更加高效低成本且安全的原子的,或者是实体的移动。
他习惯在他人还没有开始思考的时候做出改变。
这是他向工作了十余年的英特尔研究院请辞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即将开创无人驾驶新纪元的动力之一。
除去优势,刚刚从外企脱身而出的吴甘沙,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
他这样定义2016年的自己:“在外企我看到的东西是很广的,但真正去做的东西是很窄的,实际对一件事情做成的全方位能力其实是不够的。”
对技术未来的判断是有的,面对投资人的自信也是有的,但是,对如何做一家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对公司的财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吴甘沙自认为这些在当时思考还不够充分。
彼时的吴甘沙,自信作为一家公司的首席战略家是没问题的,但是真正操盘一家公司确实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成长。
带着自信与未知,吴甘沙与其团队,开始了创业之路。
成长
很快,机会来了。
2017年,驭势科技携手广州白云机场开展合作,在白云机场部署无人接驳车,向中外旅客提供机场摆渡服务,并实现“自由约车”功能。
回想起当时的项目,吴甘沙用“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当时的境况。对于他来说:“属于我们的时代来了。”
不止于此,2019年,吴甘沙率领的团队迎来了一次大变革。
2019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三款迎宾小巴中两款运用了驭势科技的核心技术。吴甘沙回忆道:“我们当时有一个国外的合作伙伴,他派人去乘坐了一下,给我们的评价非常高,博鳌意义在此,博鳌代表着我们第1.5个时代的结束。”
如果将驭势科技的成长道路划分时间节点,吴甘沙则将2016年微公交主线划为1.0时代,2018年上半年,团队决定不再造车,但微公交这条线作为公司业务线之一一直延续到至今。与此同时,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驭势科技开始将物流作为主线,这便是吴甘沙眼中的2.0时代的开始。
他说:“当然真无人也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努力去做,全场景则是从2019年底开始做,到2020年底,我们发现技术能做物流、公交、配送等,到2021年再往下,直到现在的这个时间点,大量客户服务质量的问题得以解决。另外,我们因为还有乘用车的业务,一直在另一条线上延续发展。”
在前进的道路上,驭势科技迎来了客户的“倒逼”。
到2.0时代,从微公交转到区域物流场景中,其转到区域物流,在2.0的过程中,吴甘沙又被迫进入到2.5,被“逼着”开始做起真无人。
这一切,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客户有关。
回到白云机场的项目,吴甘沙介绍道,白云机场的项目是国内机场无人驾驶的先驱尝试,正是这次尝试,吸引来了香港国际机场的客户。
他回忆道:“白云机场的领导对新技术很看好,愿意拥抱去试一试,在航站楼和停车场之间做了这么一个摆渡,到17年下半年的时候,香港机场就开始去找合作伙伴,有了白云机场的合作基础,香港国际机场便主动找到了我们。”
够和气,也够专业。这是吴甘沙对香港国际机场客户的初始印象。
香港国际机场的客户给吴甘沙抛出了第一个难题,为什么车上还得坐个安全员?按照现在的平均运营强度,还得周六周日上班,配3个安全员,无人驾驶的意义何在?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停止项目合作为好。
上述要求倒逼吴甘沙开始思考并作出改变,重新去建构其软硬件,确保它能满足真无人的需求,这就是2.5时代的到来。
转眼来到驭势科技的3.0时代,吴甘沙率领团队真正从特定场景变成了全场景,他开始意识到驾驶这件事就是一件通用的事,不存在你在北京考一个驾照,在上海美国需要考不同的驾照,不存在说你会开A品牌的车以后,C品牌D品牌你还得重新学。
他说:“我意识到全场景是在2019年底,但是真正全面转向全场景技术,并且展现出来我们的能力是在2020年。”
蓝图
吴甘沙看得到更远的未来。
在他的眼中,无人驾驶的终局,是一场拳击赛,最终只有寥寥数人last men standing。但拳击赛之前的资格赛,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至少10年,练出拳击的能力又避免马拉松途中力竭而退出,是战略的核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朴素的真理。一棵树,越想长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越要往下,往泥土、向黑暗深处。而刚开始的时候,多数人只会赞赏那高和明亮处的风景。
他自认为曾走了一些弯路,但做对了两件事,全场景,真无人。
第一,他很早意识到无人驾驶会应用于各行各业,取代A照、B照、C照的不同司机,场景是碎片化的,不同场景中其成长速度是不均匀的,驭势科技选择去研发全场景的、通用的无人驾驶技术,从而快速适配不断涌现的场景。截止目前,我们找到了最适合当下的无人驾驶商业化的细分市场,在未来1、2年中,这些市场的规模商业化会大放异彩。我们将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度,随时进入新的细分市场。而不知不觉中,在乘用车量产和RoboTaxi规模部署上,驭势科技也已“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二,无人驾驶的核心是去安全员。吴甘沙感谢自己的客户,“逼着”其实现去安全员,这才有了真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技术的精进,背后是客户商用需求的不断鞭策。在他看来,当真无人的运营里程第一次突破几十万公里,当终于实现第一个整月7x22、全天候的高强度运营不出一点问题时,一切委屈和辛苦都值得。
对于工程师来说,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对于驭势科技的很多同学来说,2021年必然又是满满的成就感,因为进入常态运营的客户将增加一个数量级,而且客户横跨4、5个大产业。吴甘沙认为,目前的驭势科技,比以前任何时候更接近于其中期目标,那便是为全行业、全场景提供AI驾驶服务,做赋能出行、物流新生态的AI驾驶员。
他为驭势科技描绘出一副2031蓝图。
他说:“我们公司专门定了一个使命,叫2031使命,希望到2031年,实现两个零,三个三分之一。两个零,就是我们期望到2031年,创建一个交通体系,实现两个零,零事故死亡,零交通拥堵,三个三分之一,城市里面用于跑车的道路和停车空间减少三分之一,我们今天的出行和物流成本降低三分之一。”
提到这里,他眼中有光:“希望我们路上的时间能真正干有意义有用的活儿,这是我们认为无人驾驶能够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
吴甘沙初心未改。
在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际,他曾撰文表述,启航的那年,AI大风起兮云飞扬,驭势科技像一艘桨帆船,驶离安全的海港。风起风息,日升日落,我们不歇气地划桨、调整帆的方向,驶往大海的深处,可回头看时,离出发点却仍是不远。所幸,“没有被冲回我们的往昔”(《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海岸,我们是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唯有向前。
对于驭势科技来说,第二个五年的开篇,是引爆、再出发。类似三体里的阶梯计划,迎面是一个全新的空间,旧的动力已经无法加速了,驭势科技需要引爆新的核弹,让能量辐射把其提升到新的速度,星野辽阔,银河灿烂,重新出发。
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王雅洁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兼国资新闻部主任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