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准竞争天平,消除“内卷”的土壤

编者按:从2023年年底中央财办首次明确点出“内卷式” 竞争以来,“内卷”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随着“综合整治 ‘内卷式’ 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反内卷”?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嘉宾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剧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贾 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内卷”是一种“向下”的竞争模式剧锦文学生“卷”成绩、求职“卷”履历、企业“卷”价格……作为新的流行词,人们对“内卷”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内卷式”竞争与良性竞争之间又有何异同?通常认为,“内卷”源于1963年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其《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中提出的“内卷化”(involution)概念。美国华人史学家黄宗智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中国明清经济以及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时也使用了这一概念。他们都用“内卷化”来描述一种通过大量劳动力投入来获得总产量的增长,但同时又遭遇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内卷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整体的现象,或者说大多数社会的参与者都采取相同行为的模式,而非对某一微观主体行为的描述。在经济学中,并没有专门的“内卷”“内卷化”的概念,只有一些能够反映、解释“内卷”现象的学理机制、基本原理,如经济学在研究市场竞争模式时,有“向上竞争”和“向下竞争”之说。向上竞争模式强调,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并不与竞争对手直接对抗或零和博弈,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实现参与者的持续发展。这种竞争模式有助于推动市场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而向下竞争模式则是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总是不断降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性能、安全性或其他重要指标,来维持参与者的生存。这显然会导致整个市场或行业的水平下降,甚至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相比之下,这一概念从机制到表现上都与“内卷式”竞争更为接近。“内卷式”竞争出现的条件可控吗?从实践上看,市场上究竟何时“内卷”、何时呈现出向上竞争的模式,其原因大致与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状况相关联。首先,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上由于总的供给能力有限,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且大多数人的需求处于温饱等基础层次时,企业往往会相互竞争,通过加班加点、轻视产品质量追求产量的扩大,以追求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而随着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将为企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例如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劳动力进入到工业和服务业的众多细分领域,避免了在农业领域的过度竞争。其次,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大多数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经验的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模式时最简单、实用、低风险的办法就是模仿、照搬他人已得到验证的模式。假如有企业通过采取向下竞争的模式并收获了一定回报,那么大量模仿者企业就会迅速随之而来,而且一定会出现部分参与者采取更为极端的向下竞争行为,从而推动了一波又一波、一浪高一浪的“内卷式”竞争。最后,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顶层设计,为吸引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放宽政策、法规的执行标准或给予过度的“帮扶”,加剧了产业趋同、资源配置混乱等“内卷”现象。随着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从过去的“短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冰雪经济、文创消费……人们的消费观念与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对产品和服务供应的质量、功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向上竞争正逐步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竞争模式,“内卷式”竞争的土壤正在缩小。广大的市场参与者一定要认清这一发展趋势,要注重创新,注重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质量、功能,尽快融入向上竞争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