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茲訪華行溫柔? 中撤德牛肉禁令 德美媒體各有不同解讀
德国总理萧兹结束访华,中国解除部分德国牛肉进口禁令。(美联社)
国际关注德国总理萧兹的中国行,在萧兹访京期间敦促中国改善市场准入后,中国海关当局16日表示,已解除对部分德国牛肉进口的禁令。不过德媒评论,虽然萧兹对北京大规模的工业补贴提出批评,但「来自德国的压力仍过于温柔」,成效有限。纽约时报则指出,德国迟迟无法与中国「分手」的原因,在于众多德企渴望维持在中国庞大的经贸业务,甚至希望扩大利益。
德国总理萧兹16日结束为期3天访中行程,同日中国海关发布公告,解除对部分德国牛肉进口的与狂牛症相关的禁令。中国海关总署在官网发布,这项放宽政策适用于从德国进口的30个月以下小牛的去骨牛肉。该变更自4月16日(即公告之日)起生效。
因应欧洲2000年爆发狂牛症,中国自2001年3月起,禁止进口和销售从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牛肉。
萧兹16日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向中国同行施压,要求提供更好的市场准入,并表示德国不想与中国「脱钩」。
德国之声报导,在当前中东局势突变、俄乌战争僵持以及德国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萧兹的中国之行受到了德语媒体的格外关注。萧兹虽然此次敦促中国为德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对北京大规模的工业补贴提出批评,但北京方面回应中国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靠的是效率和品质,而并非国家大量补贴的结果。
德国「商报」评论指出,难道中国惊人的成就真的只是源自勤奋和创新吗?这种解释显然难以令人信服,任何一位德国总理都不应被这样的说辞蒙蔽和搪塞。但德国政府并没有能让北京心悦诚服的施压手段。
评论认为,「来自德国的压力过于温柔,缺乏力道」。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称,萧兹访中期间之所以谨言慎行,是因为他深知,一旦爆发德中贸易战,德国经济将受到沉重冲击。
另外,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报导,调查显示,三分之二在中国发展的德企声称面临不公平竞争,但去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了104亿欧元(约111亿美元)。与日本和美国企业不同,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几乎没有减弱的迹象。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首席经济学家曾林(Max J. Zenglein)表示:「随着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与中国的往来中采取更尖锐的立场,德国对于中国获得技术和资本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德国在这方面绝对处于优势地位。」
德国车企代表指出,德国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依赖于中国市场产生的收入,而且德国汽车制造商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发越来越依赖中国的团队,欧洲在这些领域并不先进。
投资中国最大的德国企业之一车商宾士(Mercedes-Benz)执行长康林松(Ola Kallenius)陪同萧兹访中期间说,中德经济关系不仅要培养还要扩大,并说宾士在中国的经营策略:「退出如此一个庞大的市场绝非选项,而是要巩固我们的地位。」
美国之音报导,在北京的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说,虽然对欧中双方贸易的一些担忧是合理的,但如果欧洲和中国领导人不加强对话,就有可能出现没有好结果的脱钩。他并警告:欧中贸易摩擦可能演变成全面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