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梁推电杆下地 变电箱设置难克服

电线杆下地后变电箱无法跟着下地,变电箱设置地点是电杆下地工程最难克服的问题。(张志康摄)

基隆市电线杆下地比例仅46%,比起台北市85.8%、新北市66.5%明显差了一大截,基隆市长谢国梁盼能与台电积极配合推动「电杆下地」,若有需要也愿意编列地方配合款,不过,台电表示,电杆地下化涉及庞大预算、用地,更难克服的是没有人肯让变电箱摆在家门口。

电线杆林立不只影响都市景观、天际线,还有不少电杆挡道,很多人觉得电杆下地就是把输配电线移到地下去,最多就是盖一个「共同管道」,把其他公用事业管路,统统塞到共同管道里就好了。

不过,台电基隆区营业处电务副处长陈钧泰深叹一口气说:「愈早开发的城市,就愈难做电杆下地工程。」这涉及了预算、用地及最难克服的民众观感问题。

陈钧泰指出,虽然国内已有《共同管道法》,明定应优先施作共同管道,但实务上,每公里造价要1亿元以上,不管对于直辖市政府或中央政府来说都是庞大的金额,更遑论是财政划分更形弱势的县市政府。

他表示,即便不施作共同管道,电杆下地每公里的平均成本也要2500万元以上,依目前电杆下地工程的施工成本,台电与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各出一半。基隆市政府官员私下表示:「基隆市年度总预算才200亿元出头,哪有钱做?」

至于电杆下地用地,陈钧泰说,电缆多半是利用既成道路铺设,在地方政府配合下问题不大,真正问题出在原本附挂在电杆上的变电箱。

陈钧泰强调,变电箱不能埋设,因此只能设在一般道路上,但有些老旧市区,根本没有人行道可以设置,且就算有地方安装,还得面临民众观感问题。

基市府官员说,以最近推动孝一路电杆下地工程来说,就遭到附近民众及店家强烈反对,不满变电箱为什么要放住家或店面门口?对此只能仰赖市议员协助与民众沟通,将变电箱放置在较不影响民众的地方。

此外,陈钧泰还提到下地工程困难,他指出,目前国内各公用事业都有管路下地,但地下管线套绘多半只有「大概」,而不是精确位置,一个不小心就会发生误挖管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