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中小银行IPO脚步为何变慢?
中新经纬6月28日电 题:中小银行IPO脚步为何变慢?
作者 薛洪言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中小银行上市再现撤单。
6月26日,上交所发布公告表示,日前,江苏海安农商行及其保荐人国泰君安证券向上交所申请撤回海安农商行沪市主板上市的申请。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对该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沪市主板上市的审核。此前,亳州药都农商行于1月份撤回了A股上市申请。
深交所及上交所官网显示,目前仍有8家中小银行排队IPO。其中,湖北银行、昆山农商行为已受理状态,湖州银行为已问询;东莞银行、顺德农商行、南海农商行、广州银行、安徽马鞍山农商行IPO审核状态为“中止”。
中小银行IPO为何这么难?
近年来,虽有多家中小银行寻求IPO,但上市进程缓慢且成功案例极少。2022年仅有兰州银行成功上市,2023年无一家中小银行上市。以海安农商行为例,其自2016年12月就进入上市辅导,2018年6月上市申请获证监会受理并预披露了招股书,但此后就无实质进展。全面注册制实行以后,海安农商行IPO平移至上交所。今年3月31日,海安农商行上市进程更新为“中止”状态,直至6月26日“终止”上市进程。中小银行IPO之路为何这么难?
截至2023年末,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八成左右,考虑到主要银行均已上市,站在行业角度看,推动更多银行上市不再是现阶段行业重点所在。此外,受数字化转型影响,近些年银行业竞争加剧,强者恒强,一些中小银行面临潜在不良风险和经营困境,很难受到投资者追捧,也会增大上市的阻力。
从时间窗口上看,A股于2020年起IPO明显提速,但融资规模的快速膨胀导致投融资失衡,投资者获得感差,2023年下半年起,IPO明显降速,资本市场开始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开始强调投融资平衡。从大环境来看,2020-2022年应该是中小银行上市的最佳窗口期,错过了这一窗口,后续上市将面临更高的门槛。
注册制下,IPO上市更重视信息披露与合规经营,上市的门槛大幅下降,预计会推动更多中小银行启动IPO进程。不过,注册制并非没有门槛,不是什么机构想上就能上。尤其是现阶段,已上市银行普遍存在较大幅度折价,市净率均低于0.8倍,而拟上市银行经营前景更具不确定性,若IPO定价较高,二级市场投资者不会买单,若折价明显,又会损害原始股东利益,从这个角度看,二级市场估值已成为中小银行上市的重要阻碍。
中小银行若想上市需具备哪些条件?
当然,IPO的大门并未彻底关闭。如果一家中小银行经营有特色、发展有前景,上市的大门还是开启的;但更多的银行则是经营同质化,且发展前景不明,上市过程就显得波折不断,不够顺畅。
对于未来中小银行的上市空间,笔者认为,结合新“国九条”来看,两大要求值得重点关注。一是“必须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强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对“重融资、轻投资”的过往进行纠偏。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客观上就要求限制融资抽血规模,以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 二是“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更加有力服务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解决的是上市公司结构优化方向问题,预示未来IPO名额将更多向新质生产力方向倾斜。
结合这两大趋势来看,未来国内中小银行整体并不具备大规模上市的条件。综合来看,只有少部分经营有特色、发展有前景的银行还有较好的上市机会,多数未上市银行业务同质化、经营前景不明朗,很难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可能已经失去了A股上市的机会。(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