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程/老师!请理直气壮的「不务正业」
▲欧美教师们往往身兼多职,因为他们的「不务正业」能带给学生更多元且贴近市场面的观点。(图/达志影像/示意图)
文/谢宇程
「我无法签领据,也请不要在任何文件上提到我,感谢也不行,拜托。不然的话,我宁可一毛钱都不拿。」去年,我执行一个专案,邀请几位资深教师协助检视专案的最后成果,并依据他们的教学经验提出意见。他们非常热忱,也很认真的帮忙,但当我想要以报酬感谢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却是害怕。
他们说,现在教育界严禁老师们兼差,而且抓得很紧。我这才发现,台湾的教育体系,竟是用「防贼」的心态看待老师的。
我不禁疑问:教师在学校之外有事业经验,是个罪恶吗?
在上篇文章中我曾提到 Craig,一位优秀的加拿大籍教师,他有两件事让我非常敬佩,一件事是他教学的理念与热忱,另一件则是:他惊人的「不务正业」。
Craig 在大学副修英语教育,在亚洲担任英语教师多年,他的主修其实是技职教育 (Tech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而且是专业木工技师 (Master Carpenter),在加拿大,他可是有资格盖房屋 (美加地区常见一到两楼的木造房舍,不用钢筋水泥),而且主要教的是木工。
因为有木工专业,因此他会自己设计产品,也成立自己的公司;除了生产商品,他还兼做贸易。他从小就是运动好手,所以也是位运动教练,在校内校外指导冰上曲棍球与高尔夫球。又因为他长年运动健身,身材高大魁梧,所以他还常被找去客串演员以及模特儿。
说实话,当我听着他讲述自己人生中的各种身分、能力、经验等,我心中的两个直觉反应就是:「怎么可以!?」以及「怎么可能!?」
▲台湾教育宛如布偶工厂,老师们无不制式化的将课程内容填塞进学生脑袋里。(图/取自网路)
教师兼职,怎么可以!?
事实上,台湾的教育当局禁止教师们业外兼职,也不是吃饱撑着,和各种不见得优良的政策与规范一样,通常都是「立意良善」。一方面,早年有些老师在校外开补习班,在学校却不好好上课,用尽手段把学生拉到自己的补习班缴了钱后才愿意认真教学;二方面,也想避免老师们分心多用,以免减少了在教学上投注的时间和心力。
然而,当我愈了解 Craig 的教师生涯,我也愈了解把教师严格的关在「教育现场」,阻绝了流弊,也同时阻绝了许多好处。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常常忧虑的「学用落差」。因为当 Craig 一边当技职教师,一边当专业木工、当产品设计师,甚至当贸易经销商的时候,他有第一手的经验与资讯可以告诉学生:你在学的不但有用、可以谋生,我还能告诉你如何成为专业人才,告诉你现在市场上的脉动如何,并且告诉你现在要学什么才能贴近市场需求 ,因为,我就身在市场!
也因为身在市场,Craig 可以把专业领域技能要求、常用工具、最新知识都带到课堂之中。正因为「不务正业」,Craig 可以成为世界和学生间的桥梁,而不是堵高墙。
除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差异在于心态和人生观。Craig 这样描述他自己:「我天生对世上各种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决定:我希望经历更多的事物,希望拓展我的眼界。而我也是个天生的教师,我擅于、我喜爱和别人分享,我喜欢看到别人成长、变得更好。我觉得这两件事不但不抵触,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因为一个老师,帮助别人成长的人,本身更应是个不断探索,不断拓展人生的人。」
我们的教育体系,有支持老师不断探索、拓展人生吗?我们让许多老师,就在那几册课本、几套测验卷之中,耗光他的专业生涯,这是对的吗?大多数的老师除了「教师」职外,没有经历过别的职业、身分、领域;不但不必,甚至被禁止在市场的浪涛间闯荡,这样的教师,除了在考卷上写答案外,我们还寄望他们教给下一代什么?
如果老师只是笼中鸟,我们寄望他们把孩子教成苍鹰吗?如果老师成为牢中囚,还可能把孩子教成龙凤、教成英豪吗?我们希望老师给学生万里前程,是不是也该给老师飞高飞远的机会?
如果老师因为外务而疏忽了教学,当然需要处分,也因此,我一向不支持教师变成「铁饭碗」,不适任的教师当然该另谋高就。不过,把教师的人生经验限缩,只为了让他们「专心教学」,是否得不偿失?
多种专业,怎么可能!?
另一个问题,我和 Craig 讨论许久:这么多种专业角色,他是怎么办得到?他设计商品,没有设计的学历背景;开公司做贸易,没有商管的学历背景;当运动教练,也没有体育的学历背景,更不用提他在科技教育、语文教育的跨领域尝试。
「这就是亚洲和西方,对于教育思维最大的不同之处。」Craig 解释:「亚洲的教育思维是一个加工和填充的过程,把某种专业知识压进学生脑袋里,然后毕业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完成品』,可以做他学历相关的工作。这样的教育思维并不相信人可以『自己学』,它相信一切都要由『老师教』;也因为这样的思维之下,多一个文凭才能多一个专长,要有更多知识能力,就需要更多或更高的文凭,但是,西方并不是这样想。」
「对于西方人来说,教育是启发思考与学习能力的过程,让人在毕业的时候,成为一个能思考能学习的活人。大学毕业的重点,不是学会2、30门课的内容,该是擅长『学习』这件事,擅长将任何原本不会的事情学会、将任何原本不懂的东西搞懂。所以,经历这种教育模式,我们不必拥有5个文凭才能接触5个专业领域。我们自己读书、请教、查资料、做中学,长期累积,这就是成为专业的方式。」
▲大学生该学会的,应是「擅于学习」,将不会的、不懂的事学会。 (图/记者张一中摄)
时至如今,我们还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老师,如何看待学生?
我们如果仍然将教育视为「填塞」的过程,将教师视为某类知识的专业填塞工人,将学生视为等待填塞的容器,我们就只能继续迷信学历,将教师绑在一个学校与学科的框框中,而且会继续看到大量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不再学习,导致知识与思维停滞。
或者,我们可以开始思考,如何将教育变成启发的过程、培育学习力的过程,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学习引擎,而学生是可以、应该、必需自己学习与思考的独立个体。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责任正好是将学生引到这个广大的世界,没有一个人需要被困在小小的牢笼里。
相关文章
谢宇程/不知怎么教孩子,就跟着他一起学吧
●谢宇程,专栏作家,以上言论不代表公司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